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后训练2人民版必修.DOCVIP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后训练2人民版必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后训练2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后训练2 人民版必修2 1.观察图,本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该照片反映出晚清(  )。 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 B.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 C.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 D.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2.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它最可能创作于(  )。 A.18世纪末期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后期D.20世纪初期 3.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 从杨树浦到 外滩的3路电车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 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 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B. C.D. 4.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 B. C. D. 5.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指的是(  )。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话 D.无线电话 6.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 7.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中国最早传入有线电报的地区是上海 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的技术 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 B. C. D. 8.假如你生活在民国初年的天津,不可能遇到的生活现象是(  )。 A.普通居民大都居住在四合院里 B.偶尔乘有轨电车上街购物 C.穿西装、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D.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经济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B 解析:自行车在当时属于新式交通工具,但该车系木制,且没有链条,说明当时中国普通百姓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之情。 答案:D 解析:从画中可以观察到有了飞机,而飞机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故选D项。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这个时期上海出现了公共交通,中国工业发展落后,电车很有可能引自外国,故都正确。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那时候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西南地区出现铁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可排除,选A项。 答案:A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1881年”和“天涯连一线”可知是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