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层新闻通讯员先进事迹材料
基层新闻通讯员先进事迹材料基层新闻通讯员先进事迹材料 在今年11月8日第13个记者节之时,转眼间,我离开从事了15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岗位已一年零两个多月了。 我作为一名“老”通讯员,回想起曾经“漫长”的新闻宣传工作之路,身感有喜又有苦。喜的是,我15年新闻宣传工作捧回242个奖,这其中包括连续3年获新华社兵团新闻网 “十佳”通讯员和连续6年获中国新闻社兵团新闻网优秀通讯员,以及连续15年获准噶尔时报优秀通讯员,还有全国农垦摄影大赛优秀奖,20多幅摄影作品获新疆、兵团 新闻奖,30多篇新闻稿和摄影作品获中国地市报、中国新闻网、全国理论创新、世界华人重大学术科技成果奖,1篇报告文学获中国计协三等奖,1次获农六师连续8年兵团优 秀通讯员特殊贡献奖,1次兵团“五十佳”优秀通讯员,1次兵团优秀宣传干部,多次获中国新闻网兵团频道、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经济报、兵团日报、准噶尔时报的优秀通讯 员,还有1次新湖农场“十大行业”标兵、2次获农六师五家渠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 许多认识和听说我这个人(名字)的朋友与同事,对我的评价是:他很“牛”,在基层通讯员队伍中很有“名气”。 说实在的,这是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其实我不“牛”,我只是一头“牛”。 做新闻宣传工作之前,我在新湖农场气象站从事农业气象观测18年,期间,我本科是法律专业。1997年3月,一个偶然的原因,被农场党委调入宣传科工作。这突如其来的“转 岗”,让当年已37岁的我,“肩负”着单位的荣誉和工作的责任,在15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之路上,件件新闻稿件“装满”了酸甜苦辣。 1999年,兵团公安机关侦破了1997年发生在新湖农场一家五口人被杀案件。为及时将这大快人心的消息报道出去,我及时到公安部门了解案件,收集素材,采写了《“7·21” 特大杀人案告破》的消息,刊发在《准噶尔时报》一版,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百姓拍手称赞。 2002年11月17日,当我得知原新湖农场六分场第二天早上有18名河南省滑县拾花工乘飞机返乡的消息后,我连夜找车赶到25公里外的六分场,第二天凌晨3时又随乘大巴车返 乡的拾花工前往170余公里外的乌市国际机场。一路上上的采访和拍摄。随后,我马不停蹄地赶往五家渠冲洗照片,撰写稿件。不久《准噶尔时报》、《中国农垦》杂志等报刊,以 《新湖农场出资十万元奖励拾花能手》为题,刊发了图片和新闻,在社会上反响较好。后来,曾在同一天也是送拾花工返乡登机的农六师某团宣传干部,他在电话中对我说:你的 新闻采写快节奏太让人敬佩了。我就因为迟一天送去同类型的新闻,被报社的编辑批评,说,晚了。高雄稿件已“抢先”了,新闻就是要快。真让人伤心呀! 2003年,新湖农场继2001年7月29日遭受特大低温自然灾害后恢复性的一年,为调动农场广大农工打好当年农业翻身仗的信心,我根据农场党委工作思路和出台的政策,撰写《 新湖农场把党的温暖送到基层》、《新湖人信心十足奔小康》通讯,在1月16日《兵团日报》一版、三版同时被刊发;我采写的《新湖农场十大举措强场富民》新闻,在2月12日《 准噶尔时报》一版刊发,在农场反响较好。农场广大职工群众看到了农场党委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的诚心,农工踊跃承包土地。其中当年百亩以上大户有656户;101亩至200亩大户 有535户;301亩至400亩的大户有26户;501亩至1000亩的特大户有9户。 同年,新湖农场种植棉花28.5万亩,有4万余名疆内外人员支援农场采摘棉花。我深入采访,用许多感人鲜活的事例,撰写了2000余字《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关》稿件,在9月《亚洲中心时报》一版刊发。 XX年,我针对新疆拾花劳力十分紧缺的难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大推广机采棉工作力度进行调查。了解到新湖农场1999年就引进美国产采棉机在农场棉田采收棉花,并用国产 轧花机轧出了机采棉较好的皮棉,还取得兵团农业专家好评的消息后,我通过实地采访,撰写2000余字,具有推进全兵团机采棉工作的通讯《新湖农场解决机采棉加工难题纪略》 文章,在XX年10月28日《兵团日报》二版头条刊登。该文同时在XX年《兵团工运》录用。文章刊登后,兵团领导和兵团农业部门向新湖农场领导打电话,高度称赞此文写得好,推出的及时。 为及时宣传和报道内地拾花工对兵团做出的贡献,以及兵团人对外来拾花工的关怀,XX年11月9日,我随同在农场拾花的1216名返乡民工一起,从敲锣打鼓欢送到行程150多 公里的乌市火车站,沿途进行采访和拍摄。第二天一早,我立即在乌市一家照相馆冲扩照片并赶写新闻稿件,之后迅速将照片和文稿送到《兵团日报》、《准噶尔时报》,稿件和 图片分别在XX年11月15日《兵团日报》和11月12日《准噶尔时报》一版刊出,取得较好社会反响。 当年,《机采棉》摄影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