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2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
矿井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编 制:刘富成
审 核:田景平
2012年7月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矿井概况
第一节 矿井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矿井生产概况
第二章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第一节 矿区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主要含水层
第四节 矿区主要隔水层
第五节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第六节 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三章 矿井充水条件
第一节 矿井水害情况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矿井充水水源及其特征
第三节 矿井充水途径及其特征
第四节 影响和控制矿井主要充水因素分析
第四章 矿井水害特征及需要查明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第一节 矿井已经完成和基本查清的水文地质问题
第二节 目前存在并需查明的矿井水文地质问题
第三节 矿井近期与中远期分别应查明的水文地质问题
第五章 矿井防治水技术路线与原则
第一节 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技术路线
第六章 防治水技术与工程规划
第一节 主要水文地质研究工作
第二节 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第三节 主要监测试验工作
第四节 主要水害治理工程
第五节 井下防排水系统改造工程
第七章 防治水规划实施的时间与进度安排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前 言
一、现有生产、在建矿井的分布和开采情况
1、整合前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为资源整合矿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5号),大河煤矿由原“大河煤矿”、“说么备二煤矿”和“树香木煤矿(说么备煤矿)”整合成一个采矿权,矿名为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生产能力30万吨/年,开采标高+1700~+1400m标高,矿区面积0.9115km2。
整合前,原大河煤矿设计生产规模为3万吨/年,采用斜井开拓,有一条主斜井(沿12煤层布置)、两条回风井,已开采了部分10、12、17、182煤层;其中1、3、63煤层浅部资源大部分被当地原有的小窑采乱,对其小窑采乱部分已边角煤的形式进行回收。
树香木煤矿(原说么备煤矿)生产能力6万吨/年,采用斜井开拓,已开采了部分17、182号煤层,生产能力6万t/a。说么备二煤矿采用斜井开拓,现已关闭。
2、整合后
整合后于2007年8月由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大河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并取得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于2008年3月由贵州省煤炭贵州省煤炭贵州省煤炭煤炭贵州省煤炭煤炭第二节 矿井生产概况
一、矿井开发历史与生产现状
根据矿井的地质地形、运输条件等因素、结合煤层赋存条件、矿区范围和矿井具体的情况,提出斜井+平硐混合开拓方案。
矿井开拓、开采现状
大河煤始建于年,矿井生产能力万t/a,开采号煤层。井田面积km2,批准开采、、、10、、、、号煤层,在煤井田内号煤不可采,所以仅对、、10、、、、号煤层进行了矿井万t/a设计,矿井地质资源量kt,设计可采储量kt。截止年月,按原生产能力万t/a批准设计,各项工程按计划进展顺利,施工现状如下:
)。
三、矿井排水系统及防排水能力
井下排水设备为D85-45×8型离心式水泵。回风上山5台,2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运输上山5台,2台工作,2台备用,1台维修。轨道上山5台,2台工作,2台备用,1台维修。该矿属高瓦斯矿井,井下涌水量20-40m3/d。
第二章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情况
以下资料来源于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于2008年8月编制的《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大河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一)、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A、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矿区属于珠江水系的北盘江上游淤泥河支流,矿区外围西、北部有 淤泥河自南西~北东汇入北盘江。淤泥河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根据以往资料,该河流最大流量68.1m3/s,最小流量0.119 m3/s,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1)地下水运动特征
区域内三叠系下统碳酸盐岩类地层中,由于深沟峡谷切断了地层的连续展布,造成了地下水运动的明显受局部侵蚀基准面控制,地下水运动显示出交替强烈浅循环、迳流短、局部集中排泄的特点。
(2)地下水动态特征
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地下水丰、枯水期与雨、旱季相对应。每年5月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月为高值期,其间流量、水位出现2~3次峰值,10~12月进入贫水期,随后流量、水位明显衰减,直到第二年3、4月份达到最低值。
B、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矿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山地地貌,地势总体中高外低,飞仙关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陡,煤系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缓。矿区海拔地点为1965m,最低1625m,相对高差约340m。井田冲沟发育,山脊与沟谷交替展布,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