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学PPT
;延长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是医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切医学研究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诺贝尔奖获得者
皮特·梅达沃(Peter Medawar)爵士;动态健康概念;健康的定义: (WHO1984《宪章》)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健康——是从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均正常的理想状态。;;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体重适当,体形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五快”“三良好”;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三良好”; 上述健康标志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健康——亚健康——疾病——死亡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连续的过程,从健康到疾病的过度状态即是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昏,头重,头痛,心律不齐,心慌心悸胸闷,乏力疲劳,出汗短气,食欲不振,腰腿酸软,性欲减退,手足发凉或麻木,易感冒等。
社会表现为: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人能够健康长寿吗?;中医学对寿、夭、天年的认识;;人类对天年的认识;“人类潜在的生命期限,有一定的幅度,应有一个上下限。115~120是十分符合其真实上限的。”
——V·VFrolkis;美国学者海弗利克的研究:
人体约由500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分裂50次后停止正规分裂。每分裂一次平均需要2.4年,细胞死亡从这个角度推算,人类的寿命该是120岁左右。;德国学者H·Franke1971年提出:
如果一个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遇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亚里士多德:“动物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
蒲丰氏指出“寿命系数”学说,系数为5~7
哺乳动物寿命(年)
=生长期(年)X寿命系数;动物寿命举例:;象的生长期为25年
象的寿命=25X(5~7)=125~175年
猿的生长期为12年
猿的寿命=12X(5~7)=60~80年
;
人的生长期为25年
人的寿命=25X(5~7)=125~175年
;另外也科学家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
=性成熟期X(8~10)
人类的性成熟期约为14岁
人的寿命=14X(8~10)=112~140
;世界上的高龄寿星举例;东汉养生家封君达“年百岁,视之如三十人”
东汉皇甫隆“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
唐·孙思邈:101岁
当代原佛教长老吴青云:142岁骑自行车
;
;养生——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系统安排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
生活方式——指饮食起居、运动作息、情绪调节、休闲娱乐等时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安排——即指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自觉的、持之以恒的活动。
系统——即指各项措施有机地配合。
举例:木桶理论;养生的意义:;中医养生的方法:气功、运动、情志、起居、饮食、药物调养等。
中医养生的优点:发动人体自身天然的原动力,集取天然动植物之精华来调养机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以享天年。
;不同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封建社会
中世纪:33
1587——1681:33.5
1788——35.5
;;欧洲不同时代的平均寿命:;北京;影响寿命的因素:;;; ;???????; ; ;;;;;孔子:《论语》
主张养生重在“修身养性”
“仁者寿” “仁者,爱人。”
“大德必得其寿”
;;荀子:《修身篇》
主张“修身自强”,反对单纯“治气养生”
“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
“以修身自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则名配尧禹”的境界;;《黄帝内经》
1、精神的摄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漠然无所动于中”;;2、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避免外邪的侵袭
“顺四时而适寒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3、注意饮食起居的调节
“起居有常”,
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
“饮食有节”
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4、注意锻炼身体
导引术——“咽气吞津”之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