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地基上筏板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应用研究.doc

软弱地基上筏板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应用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软弱地基上筏板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应用研究

目录 目录 1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6 第2章 结构与土共同作用的原理 7 2.1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受力状况的影响 7 2.2基础刚度对基底反力分布的影响 8 2.2.1绝对柔性基础 8 2.2.2绝对刚性基础 8 2.2.3半刚性基础 9 2.2.4基底反力分布的一些定性规律 10 2.3地基条件对基础受力状况的影响 11 2.3.1地基土的压缩性及其分布的影响 11 2.3.2基础与地基界面处的边界条件及其影响 12 2.4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概念 12 第3章 共同作用的分析模型 13 3.1 引言 13 3.2上部结构的子结构分析方法 14 3.3地基计算模型 17 3.4筏板计算理论 19 3.4.1概述 19 3.4.2中厚板计算理论 20 第4章 工程实例与分析 26 4.1 工程概况 26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7 4.2.1 单元的选择 27 4.2.2地基土模型建立 27 4.2.3框架模型 28 4.2.4 加载及网格划分 28 4.3 共同作用结果分析 30 4.3.1 刚度对各部分受力性能的影响 30 4.3.2 各参数对基础的沉降变形的影响 38 4.3 小结 43 第5章 考虑共同作用的结构设计 45 5.1 引言 45 5.2 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的差异 45 5.3 框架柱内力的差异 48 5.4 小结 55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57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目前,建筑结构设计常把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为两个独立系统分别考虑。在基础设计中,上部结构被看成没有刚度的散体,基础作为上部结构的固定支座,在荷载作用下求解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基础固定端的反力,用弹性地基梁法计算该反力作用在基础上产生的内力。上述常规的设计方法只考虑了基础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忽略了上部结构对基础的约束作用,导致计算的基础弯矩和纵向弯曲偏大,使基础设计偏于保守,产生浪费;同时,没有考虑基础的差异沉降在上部结构产生的次应力,因而在上部结构的某些部位就可能低估了结构内力,偏于不安全,甚至出现工程事故。考虑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的共同作用,才能反映建筑物与地基基础协同工作的实际情况。 多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就是把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三者看成一个整体,并要满足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三者在接触部位的变形协调和力的平衡条件。利用共同作用分析三者的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就称为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利用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工程设计称为共同作用设计方法。共同作用设计方法与常规设计方法是不同的。常规设计方法先把上部结构隔离出来,并用固定支座来代替基础,求得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以及支座反力,而在支座处是没有任何变形的;接着把支座反力作用在基础上,用材料力学方法求得地基反力,并假定地基反力是线性分布来分析基础,从而获得基础的内力和变形;再把地基反力作用在地基或桩上来设计桩数或校核地基的强度和变形。这种常规设计方法人为地把基础和上部结构分开计算,忽略基础的变形和位移,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有明显的区别,有的按常规设计方法设计的工程甚至会出现部分重要构件破坏。 另一方面,多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现场实测表明:不管是箱形基础还是片筏基础,桩箱基础还是桩筏基础,基础底板的钢筋应力总是很小,远远小于钢筋的允许应力[1,3,4,5],说明常规设计方法不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造成基础设计的浪费。为此,对常规的设计方法提出疑问,而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问题是在工程实践中客观存在,应予研究和应用。通过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1]明确指出研究地基基础与建筑物的共同作用的目的是: 1.建筑物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符合实际工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比较一致; 2.对于无桩的建筑物基础底板设计,共同作用分析比较合理; 3.对于有桩的建筑物,共同作用分析可以充分利用桩间土的承载力,以减少桩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是随着建筑物的大量兴建及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学科。早在50年代,梅耶霍夫(G.G.Meyerhof)[6]首先提出框架结构与土的共同作用概念,1953年弗朗西斯(A.J.Francis)[7]首先研究单独基础上的多层多跨框架结构的共同作用。岑米斯基(S.Chamecki)[8],格罗斯霍夫(H.Grosshof)相继研究单独基础上多层多跨框架结构的共同作用。当跨入60年代,萨玛(H.Sommer)[9]提出一个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计算基础沉降、接触应力和弯矩的方法,随着有限元和计算机的发展,中凯维茨和张佑启(0.C.Zeinkeiwicz and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