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灸疗法在痛经治疗中的作用浅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艾灸疗法在痛经治疗中的作用浅析
齐慧萍 李志鹏
( 安阳市中医院 河南安阳 4 5 5 0 0 0 )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322-01
痛经是指凡在经期及经前后出现明显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不适。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主要由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引起,并与素体因素、经期及经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发病机理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运行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通”。临床分类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或湿热下注等[1]。
《素问bull;调经纶篇》所言:“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备急千金要方bull;卷二十九》曰:“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需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痛经的病理机制为气血为病,经期血行通畅最为关键,血寒则运行缓慢或者寒性收引凝滞而脉络痉挛,因此引起疼痛,艾灸法可以使气血得温则通畅,通则不痛,且若为虚证痛经,艾灸亦可以通过灸如肾俞、三阴交等穴位予以补之,使经络得以濡养而不痛。治疗时常选穴位: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并随症加减。关元属任脉,通于胞宫,与足三阴经交会,灸之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调理肝、脾、肾;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郗穴,足太阴经循于少腹部,阴经郗穴治血证,可调血通经止痛;十七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2]。
有学者[3]研究认为,灸热作用有两个,一是热量通过机体组织的直接传导作用,如存在灸点处圆形升温区;二是机体对热刺激产生反应,如引起循经的沿躯体纵轴组织的升温现象。由此可知,灸法不仅能达到使腹部局部升温,还能循经升温,即达到局部的物理升温缓解疼痛,也能达到对经络、穴位的作用,进而通过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而发挥止痛作用。
《医学入门bull;针灸》载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艾灸治病的作用基础是热刺激和药物渗透[4]。艾叶为妇科疾病常用内服药,内服可治疗痛经,殊不知外用艾灸亦可治疗痛经,灸疗可通过加热形成热刺激和艾叶的药物成分渗透至穴位,进而发生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总而言之,灸法主要是温热作用、药物作用与腧穴的治疗作用三者结合共同起效。
灸法的使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备急千金要方》集唐以前中医治疗学之大成,于针灸一门亦可搜罗弘富,遍涉内外妇儿各科。其所载妇人针方91首,极简明、切用而易于掌握;所用穴位共74穴其中经外奇穴即占23穴,大多为后世所不用,值得今人深入学习、研究。所治病种20种,涉经、带、胎产、妇科杂症各门。而《千金要方》本非针灸家之作,有此成就,实大不易。此91方中灸多而针少,显示了孙氏对灸法的高度重视[5]。古代大家尚且常用灸法治疗妇科病症,可见灸法对妇科病症的巨大治疗作用,只是今人多重药轻针、重针轻灸,慢慢地忽略了灸法的优良的治病作用。灸法治疗痛经简便、疗效佳,比起西药常用的止痛片更有治标又治本的优点。作为后人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关键就是将其精髓发扬光大,今后我们将在灸量及隔物灸上做进一步研???学习。
参考文献
[1]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429-430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63
[3]张栋,付怀星,王淑友,等.循经高温线下深部温度的测定[J].针刺研究,1996,21(3):6367
[4]陈向华,张国有,周美启,等.艾灸的现代药学与药理学研究探析[J].中国针灸,2009,29(5):428
[5]白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妇人针灸方》[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9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