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驻村工作组关于某村社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驻村工作组关于某村社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自然条件
xx乡xx村位于xx县中部偏东北,距县城13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约700米,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20—1400毫米之间。东北面与茂兰镇接壤,西南接拉交村,西北靠玉屏镇。
1、地形地貌
全村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高谷深,山峦重叠,群峰挺拔。
2、气候条件
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280至32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65.7小时。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33.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919.71亩,其中基本农田1736.71亩,人均占有耕地0.58亩,人均基本农田0.56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荔大公路两侧。
2、水资源
xx村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xx村辖20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859户,总人口3314人,农业人口3176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83%,有劳动力1878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56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全村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XX年全村粮食产量1098吨,人均占有粮食371公斤;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1018头,出栏84头,生猪存栏1026头,出栏520头,山羊存栏120只,山羊出栏20只,XX年畜牧业产值达403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全村通组公路里程32公里,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2754人,尚有560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工程1处,小水池15口,蓄水50万立方,大小灌渠2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920亩。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完小2所,小学教师25人,在校学生35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医疗卫生方面,有乡卫生院位于本村,从业医师5人。XX年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
第三节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从经济方面看,xx村属全县二类贫困村,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县总体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15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0元低265元。
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看,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全村11个村民小组通组公路路况极差,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全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贫困人口文盲率为15%。
按照国家贫困标准,xx村还有贫困人口1822人,占全村总人口3314的51%,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深,在全乡都是最为突出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落后的深山区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资源匮乏短缺,发展后劲不足。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63亩,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因地理地貌原因,林地可利用资源不多,林业资源严重匮乏。传统的“水稻、玉米+养猪”模式是全乡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
2、农民观念陈旧,难找致富门路。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3、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全村共有劳动力1878人,外出务工256人,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加上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
4、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质量难以提高。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xx乡xx村极大支持,特别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给全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起色,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