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型纺纱PPT
一、新型纺纱概述;主要矛盾: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
(1) 纱管与锭子一起回转,负载大,限制了速度的进一步提高;
(2) 高速后,钢领、钢丝圈摩擦发热严重,磨损快,易飞脱;
(3) 高速后,纱线张力大,易断头,且接头操作困难;落纱周期减短,降低设备利用率;
(4) 锭子高速后,机器振动大、发热量增加,车间噪声大、机物料消耗增加,飞花增多,恶化工作条件和环境。; 1937年,丹麦人提出用气流来纺纱的理论
1970年起日本研究开发了喷气纺纱,用喷射的高速气流使纱条回转加捻。
;(二)新型纺纱的分类;自由端纺纱;不同纺纱方法的成纱电子显微照片 ; 新型纺纱的特点 ;1937年,丹麦人Berthelson(伯塞耳森)提出专利;
1965年,捷克VUB棉纺织研究所研制成功第一台KS200型转杯纺纱机(60头),在捷克Brno(布尔诺)国际工程技术博览会上展出,四罗拉牵伸,条子喂入;
VUB研究所与Elitex合作,生产BD200型,分梳辊开松,条筒喂入;
1967年,日本Toyoda购买捷克专利,仿造39台试用
1969年,日本Toyoda生产BS型,研制HS系列;
意大利引进捷克BD200技术,生产BD200NS型;
1965年,英国Platt、瑞士Rieter、德国Ingolstadt三家公司联合,研制出抽气式;并与1971年,在法国巴黎ITMA上展出;
法国SACM,德国Suessen、Zinzer、Schlafhorst,比利时Woogay,美国Baber-Colman;我国转杯纺纱机的发展;转杯纺纱机发展四阶段;国内外主要转杯纺纱机生产商;;;(二)转杯纺纱工艺过程;1—分梳辊 2—纺杯 3—筒子 4—卷绕罗拉
5—引纱罗拉 6—喂给罗拉 7—喂给板 8—喇叭口;;
采用握持分梳、气流输送的牵伸形式,避免了罗拉牵伸的机械波和牵伸波。
采用了引纱罗拉握持、纺杯回转的加捻方式,有利高速。
凝聚槽中会聚积尘杂,影响成纱的均匀率和断头率。
依靠气流输送并重新凝聚排列,纤维的伸直度较差。
最低适纺特数仍高于环锭纱。;三、转杯纺纱的纤维原料及前纺工艺;喂入条要求;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转杯纺纱清梳联流程实例;双联梳棉机采用两组梳理机构串联,其梳理面积、除杂区域增加
但机构复杂,维修不便
;并条道数——两道
并合数——纺长纤维和混纺产品时,两道并条均可采用8根并合;纺低级棉时,采用6根并合。若梳棉机采用自调匀整,并条可采用一道。
注:并条是产生粗经、粗纬等突发性纱疵的规律性条干的主要工序,应保证牵伸部件的状态良好,隔距、加压正确,胶辊圆整、灵活,通道光洁,吸风正常。;四、转杯纺纱机的主要机构及作用; 给棉分梳机构;;结构:塑料,进出口截面设计成渐缩形。
进口截面尺寸:11×15mm
出口截面尺寸:2×7mm、2×9mm 、3×9mm
棉条定量大于18g/5m时为2×9mm ,当棉条定量小于18g/5m时为3 ×7mm。
喂给喇叭出口中心位置应稍低于分梳辊中心,以免绕分梳辊。在Autocro、 SH、ZZF-168上采用了使喂入条子作90°转向的的导纱器。
作用:使条子在进入喂给罗拉与喂给板以前,受到必要的整理与压缩,将条宽度压缩在一定范围内,并改变条子截面的形态,以扁平形截面进入握持区,使其横向压力分布比较均匀。;?
1一分梳辊 2一喂给板 3一喂给喇叭
;型式:双给棉罗拉—适宜长纤维
喂给罗拉和喂给板组成—适宜短纤维
喂给罗拉表面有沟槽,直形或斜形
喂给板形状呈圆弧形,前端呈凹状形,使条子不向分梳辊两端扩散。
活套在喂给罗拉颈上的蜗轮,受喂给传动轴上蜗杆的传动颈部装电磁离合器,断头后电磁离合器发生作用,喂给罗拉停转。;喂给板与喂给罗拉间的压力;作用:将纤维分梳成单纤维状态,如分梳不足,在成纱上造成粗节;如分梳太强,会使纤维断裂,降低成纱强力。
结构:分梳辊是一个表面包覆金属针布的圆柱形构件,转速可达5000~9000r/min。根据加工原料不同可更换不同齿型和齿密的针布。;分梳辊;(1)分梳工作面——喂给板与壳体腔壁共同组成了分梳工作面,即握持点1至分梳辊与壳体腔壁最小隔距区起点2的一段弧。
分梳工作面长度应稍短于纤维的主体长度。当纤维长度为29~31mm时,分梳工作面长度为27~28mm;当纤维长度为27mm时,分梳工作面长度为23~25mm。
分梳点隔距:0.15mm
;?? 不同形式的分梳辊锯齿;工作角:棉65°~67°,化纤78°~90°
过大,分梳作用差,过小,缠绕锯齿,影响纤维转移
齿形: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公务员管理有关业务流程图.pdf VIP
-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97年版.pdf VIP
- 《建筑结构平法识图》课程标准.doc VIP
- 《税法》课程思政说课.pdf VIP
- 2025款比亚迪秦PLUS DM-i智驾版_用户手册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VIP
- 易飞ERP操作手册.pdf VIP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保2.0)3级建设内容设计方案 .pdf VIP
- 不动产登记代理人《不动产权利理论与方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