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流行与测报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病流行与测报PPT

植病流行与测报(24学时);第一章 绪论;1.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定义;2.植物病害流行学具有的特点;二、植物病害流行学发展简史;水稻胡麻斑病 (Helminthosporium oryzae);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和植物病害流行;一、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类型;二、自然生态系和农田生态系中的植物病害流行;自然生态系 由于寄生菌和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植病系统就具有了一定的内稳定性,故病害波动小,流行水平低。;2.农田生态系中的植病流行;施肥灌溉等栽培措施;品种的抗性基因高度一致造成的遗传脆弱性。 病原物的基数大,新的毒性小种易出现。;三、病原物的繁殖对策与植物病害流行;2、r-对策和k-对策;?-对策者环境合适时种群数量急剧增长,环境不合适时个体大量死亡,因此表现为种群数量的不稳定性,它是周期性的达到种群的高密度的。 ?-对策者整个种群的数量比较稳定,往往可能???近于最大可能数目。;3、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第三章 植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单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 复利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 单循环病害----- 单利病害;病害流行速度和潜能;一、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一)描述多循环病害季节流行动态的数学模型;1.指数增长模型;2.逻辑斯蒂模型;3.冈珀茨模型;(二)流行曲线的直线化;分析力强,前期后期病情均可反映。 直观显示流行速率的高低和阶段性变化。 流行速率可分段计算。 如果作图后流行全程为一条直线,则说明整个过程中流行速率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不呈一条直线,则说明整个流行过程中流行速率因时而异。;(三)流行速率的测算;(四)流行速率的预测;(五)模型的应用;2.流行结构分析;3.确定防治策略;三种作用途径在减轻病害流行的效果上的相对优劣依流行结构而异。;4.确定外来菌源;二、单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过程三、病害的逐年流行动态;1、为什么自然生态系比农业生态系的植物病害波动小,流行水平低? 2、描述多循环病害季节流行动态的数学模型,除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模型和冈珀茨模型之外,举出任意一个其它模型,并叙述一个应用实例。 guilongma@163.com;第四章 植病流行的空间动态;一、关于病害传播的一般概念;(二)病原体的物理传播距离和病害传播距离;1、一次传播距离;2、一代传播距离;3、病害传播速率;(三)病害传播距离的三级划分;2、中程传播;3、远程传播;(四)研究病害传播距离的意义;二、病害的近程传播;1、清泽茂久,1972;(二)病害流行速率、寄主抗病性和 植株密度对病害传播的影响;2、寄主抗病性对病害传播的影响;3、植株密度对病害传播的影响;(三)近程传播距离的预测; t 2、利用公式ln D = ------ r + K进行预测 b 3、利用梯度模型:将Xmin代x, D代d,则导出: D = exp [b-1 (lna-ln Xmin)] 4、利用经验性指标 吉林省水稻纹枯病在一个生长季内,水平扩展距离小于1米。 稻瘟病1次传播距离在1米以内,在一个生长季节内顺风向传播在100米以内,逆风向传播在30米以内。 玉米大斑病,夏季经一个月顺风向可传约50米,侧逆风向约20米。;三、病害传播的田间图式;有些情况下,初侵染菌源虽来自田外,但菌量很少且菌源传来时间短,这些早期到来的少量菌源也会形成一些传病中心,再经两三代高速繁殖引致全田发病 如北方小麦杆锈病的流行。;2.弥散式传播;3.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型;4.利用分布型指数法确定空间分布型;第五章 植病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 和电算模拟;一、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二、植病流行重要环节的定性定量分析;(一)侵染;通常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之内(经过传播、侵染)引致的子代病情数量来衡量在当时条件下的侵染概率,称为相对侵染概率。 可表示为: 日传染率(相对侵染概率) = 子代病点数/亲代病点数/日;3、侵染概率的预测;垂直系统;(2)侵染概率和环境条件的关系;(3)侵入概率与露时、露温的关系;4、侵染概率与接种体数量的关系;(1)、呈直线形式:;(2)重叠侵染增多,侵染概率逐渐降低,直至水平。;重叠侵染转换公式;(3)高接种量下的拮抗作用;(4)高接种量下的协生作用;(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