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中的淅川县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 一条丹江,因为南水北调而举世闻名;一座县城,因为环抱丹江库区而备受瞩目。 淅川,这个在名字上就和水结下不解之缘的豫西南边陲小县,自2009年7月,迎来首轮首批库区移民的搬迁。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标志性的一年。 从2009年起,淅川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15.6万人的迁离,以确保北方上亿人2014年吃上丹江水。而此次首批10个试点村1.055万人的搬迁,仅仅是拉开了本轮大迁徙的序幕。 迁徙,这个最能带来复杂情感的词语,在国家大局和小民生计之间,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再次让淅川别无选择。这种选择,缘于党和国家为解决北方缺水,而从1958年就开始规划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半个世纪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地的淅川,就这样和一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联系到了一起。 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水库上游的淅川老城1959年迁建到上集,同时开始移民,首批移民分赴青海、湖北,一部分移民安置在邓州和丹江口水库沿岸。196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位升至145米,淅川开始了第二批、第三批移民,68867名移民迁到了湖北荆门和钟祥的大柴湖。 1969年,蓄水位提高到155米,第四批移民10679人迁往邓县,其余在淅川县安置。1976年,蓄水位提高到157米,第五批淅川移民25870人动迁,绝大部分后靠安置。 从首轮移民算起,整整五十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县362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500年历史的淅川老城沉入水底,20.2万人告别故土,迁至他处,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老人,移民已经有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靠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用他们的铁肩和勤劳的双手,再造一方家园,写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史 翻开淅川的移民史,青海和大柴湖,是两个不可绕过的地方。 1959年,支援边疆建设的高潮在内地掀起,2.2万库区青年带着火热的激情,奔赴青海安家落户,一件大衣、一套被褥成为他们搬迁的全部家当。在青海,他们按连排编制生产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再造了一方农区。 但不可回避的是,随后的政治运动和一个时期特殊的生活条件,造成了这批支边人员大量减员,并随之出现大规模的反迁。据南水北调工程史诗性纪实《大江北去》援引资料,除去减员和反迁人数,到1969年时,留在青海的淅川移民只剩6000人左右。这次移民作为淅川移民的特例,在移民史上有许多引以为训的地方 。 而湖北钟祥大柴湖,则更具淅川库区移民的标本意义,正因此,这里成为移民电视纪录片的一个主要拍摄地。 淅川4.4万移民,当年在这里的一片沼泽地里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面临的是无法想象的生存困境。他们的房子,是用芦苇荡里的芦苇杆抹上泥巴盖起来的,他们开垦的土地还经常受到汛期汉水的威胁。 但是,从富饶的丹水江畔走来的移民们,没有计较所得所失,靠着一种信念坚守着一切,用他们的坚强和坚韧,默默地走过四十年,在荒地上开垦了近6万亩土地,人口增长至近十万,一些工业项目也落地生根,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移民第一大镇”。 “我的家乡在丹江下。”当人们问起他们的祖籍时,这批移民的子辈或孙辈总是这样回答。现在,他们依然说着淅川方言,一直沿用着老家的村名、地名,保留着淅川的民风民俗,即使在种水稻的时候,也依然忘不了种一点家乡的麦子玉米。岁月的流逝,改变不了他们的乡音,改变不了他们对故土的眷恋。 据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初期工程移民补偿的标准很低,累计7070万元,而移民们各项淹没实物指标累计就达7.4亿元,补偿与淹没损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淅川人民为库区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斗转星移,岁月匆匆,当移民的经历在人们四十年的记忆里逐渐淡化的时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在今年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不同于老移民的是,这一轮的移民政策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了“和谐移民”。 此轮移民,政府将对河南省征地移民投资220亿元,淅川库区新增的15.6万移民,除部分在南阳境内安置外,其它全部在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受益区内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安置,搬迁路径是沿着中线“一路向北”,包括平顶山、许昌、漯河郑州、新乡等地的25个县,涉及135个乡镇,698个行政村。 等待新移民的,不仅有崭新的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兴建的移民新村,超出以前标准的肥沃土地,而且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持续扶持20年,移民考生在中高招录取中给予降分录取照顾。总之,在淅川即将续写的移民史中,“要让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从五十年前开始的前期移民,到今年开始的新移民,淅川先后有三十余万人参加了这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这样的移民数量对于一个县来说,可谓空前绝后。因此有人说,淅川的移民强度甚至超过的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工程,在国内外都是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