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60介绍[教学]
C60 (Buckminster fullerene)介绍
国家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张自恭博士????2003/07/1
C60是由60个碳原子所组成,其结构如图一所示,是由20个六角形和12个五角形所围成,外形像一颗英式足球,是目前已知对称性最高的球状分子,也是除了石墨(graphite)及金刚石(diamond)(如图二)以外,第三个被发现的碳同素异形体(allotropic form) 。
?从几何结构来看, C60是一个截角正二十面体 ,亦即将正二十面体的每个凸角切掉大小适当的一块(如图二所示 ) [2] ,这样的结构共有32个面、60个顶点以及90条边。
图一:由20个六角形及12个五角形所组
成的C60模型 (取自Ref.[1])
C60分子的直径为7.1埃(1埃 = 10-10米),密度为1.68克/毫升,在室温下呈紫红色固态分子晶体。它与钻石一样不具导电性,但在18K时具有超导性;研究显示,它是以晶格里的电洞来传导电流(类似p型半导体),若加入其它分子(例如三溴甲烷)来拉长晶格间距,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其超导相变温度至117K[4]。
由化学性质来看,C60具有近似石墨的sp2混成轨域,每个碳原子仅与相邻的三个碳原子键结,具有三个δ键和一个π键。其碳-碳键有两种长度,分别为1.38埃和1.45埃;两个相邻六角形所共享的碳-碳键较短,接近双键(C=C)的性质(由一个δ键及一个π键所组成),而六角环和五角环共享的键较长,接近单键(C=C)的性质[5] 。C60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即使在时速高达二万四千公里的速度下撞击钢板也不会破裂,若在氮气中加热其晶体至550℃则会升华。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早已发现四十六亿年前的陨石内存在着C60、C70以及C100至C300等纯碳分子,并认为它们是宇宙早期即已存在的物质;然而,在地球上发现C60却是天文物理研究「正打歪着」的意外收获[6]。
?1985年,英国化学家柯洛托(Sir Harold W. Kroto)为了探索在可见光与紫外光之间,是否存在属于微小石墨碳粒的星际尘埃光谱,在柯尔(Robert F. Curl)与史莫利(Richard E. Smalley)的协助下,以聚焦雷射蒸发石墨,再与钝气混合由喷嘴喷出冷却,并以质谱仪记录产物,测出含有偶数个碳原子的碳簇(carbon cluster)。
?同年,柯洛托在加拿大见到蒙特娄世界博览会中由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所设计的圆顶建筑物(图三),受到启发而推演出类似足球般空心笼状结构的C60[6],并将它命名为Buckminsterfullerene,简称巴克球(Bucky ball)。这些成就使柯洛托、柯尔及史莫利三人于1996年共同荣膺诺贝尔化学奖。
图三:1967年加拿大蒙特娄世界博览会上的美国馆,
建筑物高60公尺。取自Ref.[7]
?此后,类似C60的纯碳分子相继被发现,由于碳簇分子具有烯类(C=C)的性质,所以称碳原子数目在70以下的为富勒烯(Fullerenes),70-100的为大富勒烯(High Fullerenes),而超过100的为巨富勒烯(Giant Fullerenes)。C70呈卵形,含有25个六角环与12个五角环,而C80的结构则可视为C70的横向伸展(参见图四)。在数学上,必须有12个五角环才能组成一个封闭的结构,因此最小的纯碳结构为C20。
另一种值得一提的碳簇成员为碳奈米管(Carbon nanotubes),其结构为卷成管状的石墨外加两颗做为封盖的半球状碳簇(如图四)[9]。碳奈米管是1991年由日本NEC公司的饭岛澄男(S. Ijinma)于研究碳簇时偶然发现[10],是目前自然界中已知最细的管子,它具有高导热性、高强度、柔软度高及化性稳定等特点,依其导电性可分为金属、半导体及绝缘体型三种碳奈米管[9-11]。目前已知的碳簇家族除了上述的碳球及碳管外,还有碳奈米锥(nanocone)、碳奈米角(nanohorn)、树状碳微米结构(microtree)以及碳奈米滴管(carbon nanopipet)等[12]。
C60是否存在于红巨星四周的星尘中仍不确定,但人类因探索宇宙而意外新发现的知识,确实已为人类带来无限好处。自从1991年霍夫曼(Huffman)及克瑞兹莫(W. Kratschmer)发现石墨电弧制备法可以产生足量的碳簇供实验使用,碳簇的研究便如火如荼地展开,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均有很多专家学者积极投入相关研究[13]。至今,碳簇的制备、机械性质、光电性质、导热性与传输行为、化学反应及其衍生物、碳簇化合物的超导及铁磁性等,都是非常热门的应用领域。
图四:C60、C70、C80与各种不同手性(chi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