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6世纪胡人入据岷江上游及对“岷江道”的开拓
摘要:岷江上游自古是一条民族迁徙通道。在公元3~6世纪有不少胡人入据这一区域且十分活跃。但目前学术界对岷江上游的胡人活动的史实尚重视不够。本文通过对相关史籍记载的分析,系统梳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在岷江上游地区的活动,认为胡人的入据对当时沟通西域与南朝陆路交往的“岷江道”的开拓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岷江上游 胡人 夷 吐谷浑 岷江道
中图分类号:KP2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5―0110―06
岷江发源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交界的弓杠岭南麓。本文所言“岷江上游”,指其源头以下、汶川县城以上,岷江及其主要支流黑水河、杂谷脑河流经区域,行政区划包括茂、理、汶川、黑水及松潘五县。岷江上游自古是一条南北间人群迁徙流动的走廊。据文献记载,两汉活动在该地区的人群主要有冉?及氐羌人群,但自公元3世纪开始来自北方的胡人开始人据这一区域,其活动及影响一直持续到北周以前。学界对岷江上游胡人活动的关注始于上世纪50年代,冯汉骥先生当时认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是自西北南下的月支人遗留。此后,马长寿先生在讨论魏晋川西北地区的羌族时对胡人活动略有提及。近年亦有部分学者意识到岷江上游走廊除氐羌与夷系人群外,尚有“胡系民族”活动。但总体看,学界对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入据岷江上游的胡人及其活动尚未引起充分重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岷江上游在南北对峙格局下一度担当了沟通西域与南朝陆路交通的功能,胡人也正活跃于这一时期。那么,胡人人据岷江上游走廊与“岷江道”的形成与畅通是否有某种关联?本文拟就公元3―6世纪胡人入据岷江上游走廊及对“岷江道”的开拓等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一、3~6世纪进入岷江上游走廊的胡人
岷江上游有“胡”不见于《史记》、《汉书》,至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中始出现“胡”的记载。《蜀志》云:“汶山郡,本蜀郡北部冉?都尉,……有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需要注意的是,“羌胡”在不同语境中所指有别。《后汉书?邓寇列传》记:“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议者成以羌胡相攻”。《西羌传》记:“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从“羌胡相攻”、“隔绝羌胡”这样的记述看,羌、胡显然指称不同的人群。但文献中也称“羌”为“羌胡”。司徒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羌被称作“羌胡”又见于《后汉书》之《皇甫规妻传》、《董卓传》等。由此可见,“羌胡”在文献中既可指羌与胡,也可称羌为“羌胡”,具体所指需视文意及语境而定。《华阳国志》中有关“羌胡”的记载仅此一例,据此孤证,我们尚难判断“羌胡”究竟指羌、还是指胡。
那么,魏晋岷江上游地区究竟有没有与羌有别的胡人?《华阳国志?大同志》对此有两条重要记载:泰始八年(272年),“汶山白马胡纵掠诸种”;元康八年(298年),“汶山兴乐县黄石、北地卢水胡成豚坚、安角、成明石等与广柔、平康、文降刘紫利羌有仇”。马长寿先生认为白马胡与黄石、北地卢水胡为自他处徙入岷江上游的胡人,但并未予以论证。由于“八王之乱”后氐、羌曾被时人列入“五胡”之中,《华阳国志》成书于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之间。表明常志所记之胡有可能是指氐、羌。因此,实有必要甄别此处的白马胡及黄石、北地卢水胡究竟是“胡”,还是指“羌”。
白马本为氐的一种称谓,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指“自冉?以东北”的人群。白马后又被用来指羌,《后汉书?西羌传》记:“?牛、白马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因此,白马在史籍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称谓。《华阳国志?蜀志》记:“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武都白马羌反”,可知作者常璩是既知白马氐,又知白马羌,此处“自马胡”自然是指与氐、羌有别的人群而言。《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蜀以汶山郡北逼阴平、武都,故于险要置守,自汶江、龙鹤、冉?、白马、匡用五围,皆置修屯牙门”,说明白马是岷江上游的一个重要地名。白马所在,学界或认为在今松潘镇江关一带,或在松潘西北的白马岭。由此可见,“汶山白马胡”是指活跃在汶山郡白马一带的胡人而言。
至于黄石与北地卢水胡,据《后汉书》、《晋书》等史籍记载,本为居于武威、新平、扶风及北地一带的杂种胡,且与羌有着明显的区别,唐长孺先生在《魏晋杂胡考》一文对此已有相关考证,此不赘述。但唐先生认为,“北地似亦指杂胡之旧居北地者,而卢水胡则是从西宁一带南下至四川境内”,将北地与卢水视为两种胡,笔者并不赞同。《晋书?孝惠帝纪》记:“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张损死之”,说明北地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