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数学大盘点(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高考数学大盘点(二)   每年,从腊月开始到整个正月,环县的皮影班子就开始活跃起来,大约有二十来个班子来到城里,接受各个单位、街道和家庭的邀请,在礼堂、街道,窑洞院落里搭台演出皮影戏。一段时间的环县城里,到处回响着道情皮影高亢优美的曲调和热闹的锣鼓点,明亮着皮影屏幕上的灯光和皮影人晃动、舞蹈的身影。   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皮影艺术走向全面衰落,能见到的演出寥寥。   而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西部的甘肃省环县,至今依然常年活跃着四五十个皮影戏班子,那里还残存着一片与皮影鱼水相依的原生态。   2006年环县皮影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不脱离农业生产的民间艺人      64岁的皮影艺人谢正礼,家住环县的双庙村,距离县城八九十公里,坐落在黄土高原的群山沟壑之中。厚厚的黄土高坡被垂直削成平面,六孔并排开崛的窑洞,就是老谢大儿子和三儿子的住所。窑洞西侧面有三问新盖的红砖平房,就是老谢老两口住房。院里有个接“天水”大水窖,是他家饮用水的主要来源。黄土高原缺水严重,平时雨少干旱,雨季雨多,却又经常造成水土流失,到处看到的千淘万壑,都是雨水的“杰作”。   谢正礼有四个儿子,年龄都在40岁上下,他们大都跟父亲演过皮影,老四还是县皮影剧团的专业演员,唯有老三没演过皮影,只上过三年小学,整年无怨无悔地耕种着五十亩坡地。   谢正礼家是皮影世家,到他已是第四代。他二岁时母亲去世,七岁就随着父亲四处演出皮影。那时庙会多,演出多。一年中,总是农闲演戏,农忙才回家。一头毛驴驮两个戏箱,扛着纸糊的“亮子”(屏幕),背着大锣,四五个人搭班,穿着羊皮袄,一出去就是几个月。不仅环县境内,邻近的甘肃,宁夏、陕西三省的很多乡村都去过。地广人稀的山村缺少文化活动,因此知道演皮影的来了,几十里外的人们,也要爬山越岭过来看。人们习惯把演皮影的叫“戏子匠”,管演皮影的小孩叫“皮影娃”,老谢很早就成了“明星”。   近些年,农村变化很大,不少村庄庙会没了,演出也就减少了。但老谢一年中仍有一百多天在乡下演出,这次又要出去二十多天,老谢忙着准备东西。他打开一间房门,里面装满了戏箱、服装、道具、灯光、屏幕、乐器、锣鼓等皮影用具。还有装木偶的箱子,遇到大庙会人多,晚上演皮影,白天还要演木偶。老谢用的皮影约有五百多个影头、二百多个影身,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陕西买来的。过去祖传的老戏箱,全套的皮影,在“文革”劫难中化为灰烬。      皮影与庙会      第二天下午,谢正礼的两个帮手骑着摩托来了,分别捆好了演出用具。老谢三儿子特地用新买的摩托送我同行,于是四辆摩托上路了。如今,外出演皮影,毛驴换成了摩托,真是方便快捷多了。   不过,这几天,连天的下雨,黄土地尽是泥泞,坡陡、路滑,一路上,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老谢说,道路再难、再远,也不能耽误庙会演出。庙会是村庄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演皮影不只是娱人,更是为了娱神,沟通人神联系,借此驱邪纳吉。然而,这一带通信落后,有关庙会信息都是靠艺人用脑子记忆的,何月何日何时去哪里,早已约定。他讲春夏秋冬,数十个庙会的日期、地点和路程,全都倒背如流,让我的笔记本一下记了好多页。   开过十几公里的艰险山路,我们终于到达小西掌村。村民居住一样很分散,六十多户,三百多人,方圆有十六华里。我们做客的王廷钰家,离最近的邻居也有四五百米远,彼此根本看不见窑洞。   小西掌村每年过两天的落凤山庙会,每六七户为一组,每年轮流做会长,筹办庙会活动。今年轮到王廷钰,他是今年庙会的“执行”会长,他的家就是庙会的会场。王家五孔窑洞,中间一孔是艺人和我的临时宿舍,也是皮影戏场。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上炕,吃了顿农家饭后,家具就被搬了出去,三位艺人在窑洞里搭起了皮影戏台。戏台很简单,一张桌子放上金属框的屏幕,周围用绳子固定,然后挂上备用的影人。幕后装上一只大灯泡,过去没有电,使用油灯,亮度不稳定,还烟熏火燎的。后台仅留三米深的空间,摆上几条板凳,架起锣鼓,就是表演和伴奏的区域了。窑洞里演出,冬暖夏凉,收音聚光,别具风味,村民称其为“吼塌窖”。   傍晚,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窑洞内外热闹起来。主人家忙里忙外,招待客人们吃饭。天黑了,门外一阵鞭炮响起,人们簇拥着两个抬轿人,从庙里把“老爷”请来了。所谓“老爷”是当地庙神的化身,讲究的,是雕刻精致的木制“楼宫”,简单的只是用红布包的方凳。皮影艺人吹着唢呐把“老爷”请到窑洞门口专设的神坛上。经过一次次的烧香,一次次的投?l(两块桃木块,一面平一面鼓,放到木凳上面,投下去,一正一反为老爷同意,反之是不同意)、“老爷”不断舞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