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飞人”杨大眼奔跑速度考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飞人”杨大眼奔跑速度考证   [摘要]因为战争,中国古代涌现出了众多的奔跑能手,在史籍所载的古代奔跑名将中,《魏书-杨大眼传》记载了杨大眼髻系三丈长绳奔跑时“绳直如矢,马驰不及”的惊人之举。经过模拟实验,可粗略计算出杨大眼的奔跑最快时速已接近50公里川、时,通过与当今世界百米名将的阶段最快时速分析比较,可以测定杨大眼的百米速度大约在11秒左右。无疑。杨大眼是古代中国跑得最快的人。   [关键词]北魏“飞人”;杨大眼;奔跑速度   [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34-03      在我国古代史籍中,关于田径项目的记载主要是跑、跳、掷三项,跑也写为走、趋、奔或跑、跳、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古代中国,的确出现了不少杰出的奔跑能手。但由于没有秒表之类的测量工具来记录其准确的奔跑速度,因此,我国古代衡量善跑者速度,总是与马的速度作参照,冠以“走及奔马”、“马驰不及”等术语。   西周《令鼎》铭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周王自淇田回宫时,命步卒“令”和“奋”与马车赛跑,并说,你们若能跟随马车跑回宫,便赏赐三十家臣仆。大王的驭手谦仲快速驱马,但步卒仍与马车并驾齐驱。一直跑回王宫。大王如约赏赐。   《吴越春秋?阖间内传》载吴国王子庆忌“筋骨果劲,万人莫当。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吾(阖阊)尝追之于江,驷马驰不及”。《隋书,麦铁杖传》称,在军中充任一名小校的麦铁杖“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宋史?兵志》指出,召募新兵时要“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跑和跳成了召募新兵的必要条件。戚继光《纪效新书》明确规定了士兵的基本奔跑能力:“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并提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因为战争,中国古代涌现出了众多的奔跑能手,在史籍所载的古代奔跑名将中,富有传奇色彩的北魏杨大眼可谓古代“飞人”。   《魏书?杨大眼传》载:“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选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叹。冲日:‘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阶州直隶州续志》称:“杨氏者,西夷之别种也,周、秦以来,世居陇右,自立豪帅。”仇池(甘肃西和县)杨氏,以仇池山为居点建立起的仇池国,先后击败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东晋和刘宋诸政权的多次进攻,与中原23个政权抗衡,建国103年。杨大眼是杨难当之孙,以没落贵族的身份离家入京“奉朝请”。时逢尚书令李冲“征官”,大眼请求前往,却遭到李冲的拒绝,于是杨大眼当众展示了独特的才艺――奔跑。   由史载可知:杨大眼奔跑飞速并没有身体优势(大眼往求焉,冲弗许),他的奔跑才能在年少时就有所体现(少有胆气,跳走如飞),他展示才艺是有准备的(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杨大眼展示奔跑绝技的方法及效果见表1。   “绳直如矢”即绳索如同射出的箭一般,也就是说也奔跑起来,绳索是一条向上微拱的弧线。杨大眼为什么会选择绳子作为展示自己奔跑才艺的道具呢?“系髻而走”或许就是古人检验奔跑速度的一种常用手段。笔者从古代“中”字的字形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中”,甲骨文如图1、图2,金文字形略同,如图3。其本义为氏疾社会的徽帜即“旌旗”,象形字,中间是旌旗,上、下为绳索飘带。古代先民借以观测风力、风向以旗帜飘扬的方向观测风向,以绳索的水平程度测定风力、风速。杨大眼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展示自己特殊才艺的。      杨大眼所用绳索的材料、直径和长度是衡量其奔跑速度的重要因素。文中只说“长绳三丈许”,依据《隋书?律历上》推算,当时的1尺合今28厘米,那么“三丈许”,大约为现在的8.40米。他所用绳索的粗细及材料,不得而知。“绳”,《说文?糸部》:“绳,索也。”《说文?市部》则云:“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甲骨文中也有“索”字,像绳索之形。从“索”的原始字形可以看出,“绳”一般由二至三束线或线胚合拧而成。陇南境内常见的细绳有用以“纳”鞋底的一种细麻绳;另外,木工测曲直的墨线也可称之为绳,《尚书?说命上》记载:“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那么,杨大眼所用绳索大概介于此二者之间。如果再细则要称之为线了,自然观众也看不出“绳直如矢”的展示效果。      为了测试杨大眼的奔跑速度,笔者曾做了这样的实验:选用长8.40米、直径约1毫米的细棉线绳(因为棉线较轻),人手持线骑摩托奔驰。我们惊奇地发现,无论顺风、逆风,要想使绳索脱离地面。时速必须达到35公里,小时以上;加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