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玉慧 见字如面
你看到的陈玉慧是哪一个?
她是华文界少?的全方位作家。她的小说有“冷笔写人情”的触感,《征婚启事》、《海神家族》、《CHINA》与《书迷》等作品,得过许多华文界重要文学大奖;而一系列洋洋大观的散文作品如《慕尼黑白》、《她不记得是否吻过尼采》、《巴黎踢踏透》等风格独具,曾被艺术家林怀民誉为“当代华文界最动人的散文家”。
她研读过戏剧,做过演员,擅长编剧和导演;她是资深新闻人,是台湾新闻界权威的欧洲特派员;她还是大型国际文化活动的策展人。集全才于一身,没有人有像她这样的人生经验,而她却说,她喜欢《易经》的“易”字――不是“简单”,而是“变化”。但在她丰富及精彩的人生里,唯有“写作”两个字始终与她不离不弃。
她说:“作家的秘密说不出来,只能用写作的方式迂回地表露。你在每一本作品里表达出来的,就是一部分真实的你。”
在上海梧桐浓荫的季节,我?到了陈玉慧。
她瘦而高挑,轮廓方正,海藻般长而浓密的卷发。穿一身黑但毫不沉闷:黑色连身裙,黑丝袜,黑色凉鞋。一身上下,没有任何一件首饰,除了右手食指上一枚造型醒目的绿松石戒指,宛如深色调油画上一缕艳光。初?时的感觉如同她冷洌简净的文字,行走潇洒的女性,有一股铮铮的英气;与人相握的一双手,暖而有力。
陈玉慧在高中时代便开始写作。她看尼采、黑塞等等很多课外书,又将满腹心思写在日记中,作品在校刊上发表。大学时代,陈玉慧结识了小说家朱西宁,并旁听朱先生的小说创作课。写作受到朱西宁的鼓励,从此视创作为生命必然。
她在《三三集刊》发表作品,一发不可收拾。此后陈玉慧创作了《征婚启事》、《海神家族》、《CHINA》、《书迷》和一系列散文作品,从当初的苦闷少女成为今天成熟从容的女作家。
在了解她的创作脉络后,不禁让人惊讶:“写作”对她而言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是抒发,是对话,甚至是拯救;她在写作中那样真实地诉说着自己,曾经害怕过勇敢过、爱过恨过、纠结过坦荡过的人生历程。台湾著名的歌者齐豫曾说过一句话:我是一个完全敞开的人,心就像一座大房子,每扇门你都可以开,可以随意观看――陈玉慧也有这般如河山平原的阔朗。
“有的作家,也许一生就为了写一本书。而我,我觉得我的‘人生之书’还没有写出来,所以就在尝试写作中不同的可能性。”陈玉慧如是说。
《征婚启事》:用写作,找回自己、面对自己
陈玉慧在法国学习戏剧时,对巴西“民众戏剧”创始人奥古斯都?波尔(Augusto Boal) 提出的“无形剧场(Invisible Theatre)”理论非常着迷――表演戏剧的人不一定站在台上,参与戏剧的人也不一定坐在台下,戏剧文本也不一定非得有剧本台词不可。
早期留学法国的陈玉慧,九十年代初回到台湾,有了一个大胆的创意:“我在报纸启事栏刊登广告,开始一场报导式的无形剧场,演员是我与一百多位应征者,剧场就是整个台北。如果通过征婚能找到爱人,当然很好;如果找不到,就当是我离开多年回来,了解台湾的一个入口。”
1989年11月,陈玉慧以“吴小姐”的名义,在《自立晚报》、《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分别刊载了一则征婚启事:“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愿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试”。两个月时间里,先后有一百零八位应征者与陈玉慧联络,其中包括一名女性。应征者有各种学历,各种职业,各种年龄:有记者、老师、黑道人物、学生、棋士、医生、提供性趣的男子、处男、未婚爸爸……“有的应征者仅在电话里短短数语,也有应征者在与我?面时,道尽其一生的沧桑。”
陈玉慧将其中42位征婚男子的?面故事,写成《征婚启事》小说。在二十年前民风保守的台湾,这种大胆的实验性写作引起轰动,之后,这部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和舞台剧,大获好评。
其实《征婚启事》最有意义也最具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陈玉慧透过社会学家类似田野调查的方式,与形形色色应征者展开互动的整个过程。“我忠实地记录下来征婚的故事,也忠实地记录着自己。”与他们的谈话内容,她尽量不加润色,而自己的反应也毫无保留。
书香:读了《征婚启事》,其实最震动我的是,除了创作的先锋性之外,其实在记录别人的同时,您亦同时是在披露自己?
陈玉慧:是的,写作的过程就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的都是自己。我觉得人是平等的,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是站在高的位置在批判,我看到的问题都相像,大家都很孤单。区别无非是你是男人,我是女人;或者你坐这边,我坐那边。我完全是用平等的心态去记录,没有任何优越感。
书香:出版之前,您有犹豫过吗?
陈玉慧:没有。因为我是在做这个尝试。我喜欢好朋友伊能静对这本书的评语――“书里女主角与42个男人相亲,她以为她要找的是某个男人,最后却发现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