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炜:三返乡村的不舍情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程炜:三返乡村的不舍情怀   图/程炜提供         程炜   1950年出生,北京人。   1968年,到山西汾西县城关公社马家沟大队插队落户。   1972年,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化工系。   1976年,大学毕业后返回汾西县任当地干部。   1978年,因身体原因调回北京,在幸福村中学任化学及营养学教师,出版专著《营养配餐》。   1997年,带着自己的20万资金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大宁县进行扶贫,次年成立“程炜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包山植树、修建学校、开发旅游。      7月13日,程炜奔波在太原的大街小巷中,几乎顾不上吃饭,本来就怕热的她在烈日下擦着不断渗出的汗水,心想,这次一定要把二郎山旅游规划报告的事情落实……   深夜时分,她送走了最后一批记者,急忙打通了北京家里的电话,怀着内疚的心情询问大学刚毕业的女儿是否找到了工作……   在北京,程炜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快乐大家族的成员、一个受人爱戴的中学教师、一个出了专著的营养学专家。但9年来,她却放弃了北京安详幸福的生活,孤身一人重返30多年前插过队的汾西贫困农村,与大山厮守、与山野为伴,为当地的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而奔波。      7月13日,程炜奔波在太原的大街小巷中,几乎顾不上吃饭,本来就怕热的她在烈日下擦着不断渗出的汗水,心想,这次一定要把二郎山旅游规划报告的事情落实……   深夜时分,她送走了最后一批记者,急忙打通了北京家里的电话,怀着内疚的心情询问大学刚毕业的女儿是否找到了工作……   在北京,程炜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快乐大家族的成员、一个受人爱戴的中学教师、一个出了专著的营养学专家。但9年来,她却放弃了北京安详幸福的生活,孤身一人重返30多年前插过队的汾西贫困农村,与大山厮守、与山野为伴,为当地的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而奔波。      心结难解故乡情      这是程炜第三次长驻山西。   第一次是1968年,不满18岁的程炜,跟随“上山下乡”的大军来到山西汾西县插队。“心有千千结,情结最难解,无论苦与乐,谁都不会忘记自己人生的第一驿站,山西汾西县是我们为之献出青春的土地,我忘不了当地老乡的质朴深情,插队那会儿,他们当咱们是他们家中一员,渴了饿了,走进每一户人家都能受到热情款待,让我们享受他们的善良。”现在程炜这样回忆当年的知青岁月。1972年她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专业,4年后,原本准备留京工作的她接到汾西县政府回乡工作的邀请信。她怀揣着对乡亲的惦念,毅然第二次来到山西汾西县,担任了马沟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后任汾西县县委副书记。1978年年底,因身体、家庭等诸多原因,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她生活工作的第二故乡,调回北京朝阳区幸福中学当了化学老师。   1986年的8月,一张“汾西县解放50周年纪念会”的邀请函使程炜和当年的知青战友王继红又一次来到了山西,原本想看看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不成想,却看到让人辛酸的贫穷和落后。像当年大学毕业后重返山西一样,程炜再一次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带着自家的20万元钱来到山西国家级贫困县大宁县榆树乡金疙瘩村开始了至今达8年之久的扶贫事业。   目睹了这一切变化的王继红在一篇名为《我最想见的老朋友》的文章里这样写到――   “老三届”有知青情结的人不少,但华年已逝,往事如歌,他们跟新时代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回首往事,虽然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思绪,但没有几个重返插队地区去创业的。为了同一土地上另一群人的命运,程炜义无返顾地投入了后半生,这重返之举,重如泰山。   一步步走的是道路,一天天过的是日子,一眨眼8年的时间过去了,程炜以大山为伴,为乡亲们设计着未来。自她走后,她的每一次电话,每一封来信,每一次回京探亲,都成了我的期盼。开始她说,她首先解决的是小学校问题。她在林场借了一孔旧土窑洞,建起了幸福小学,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从6岁到14岁的孩子同在一个班,上不同的年级。程炜给每个孩子买了书、本、文具、书包,还给两个孩子交了学费。第二年她说,她投资4万元建了72平方米的大教室,教室的上方醒目的大横幅标语写着:“知识是你们的希望,你们是中国的希望”,成为贫困山区未来的象征。后来她还说,她为山区架起了高压线,使山区见到了光明,使农民点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让孩子们可以学习电脑了;她修通了公路,他们村可以通汽车了;她通过引水上垣,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她修建了30多孔窑洞,为前来旅游的人,布置了舒适的旅馆;她们那儿通了电缆,可以用手机直接和她通话了……她做的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黄土地上的乡亲离贫穷远一点。她对创业的每一次诉说,都会引起我的激动和共鸣。她本来可以像北京街头任何人一样生活,安逸地度过一生,但她关注着更多人的命运,她在实现着自己不同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