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香港教育的世俗化与中西文化交流.pdf

十九世纪香港教育的世俗化与中西文化交流.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九世纪香港教育的世俗化与中西文化交流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1月第15卷第1期(总第61期J JournalofHunanTax College V01.15No.1 Jan.2002 十九世纪香港教育的世俗化与中西文化交流 口钱英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摘 要] 香港这片小却神奇的地方,因为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命运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 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150年中一直影响着殖民者的各 项政策。从19世纪下半叶香港殖民地早期教育发展变迁中,中西文化的?中突与交汇是推动香港教育由宗 教化走向世俗化的重要因素,这种世俗教育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 影响。 [关键词]香港;教育;宗教化;世俗化;文化交流 。 一个半世纪以前,香港随着祖国一起迈入近代世界 全是中国传统的教化,并非中华文明的化外之地。 的同时,就因为她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际遇而开始了 英国割占香港岛以后,起初最为之兴奋的是那些以 其特殊的历史命运。从1841年英国的米字旗强行插上劝“中华归主”为己任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们作为西方文 这座小岛的顶峰时起,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中国文 化的主要代表和最活跃的触角,认为香港的取得将大大 化和西方文化便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不断地碰撞、激荡、 交流、融汇着。尽管曾经遭受的是殖民统治,这种冲突与 月21日举行的会议上声称“香港英国居留地为扩大本会 交汇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影响 活动计划提供了特别合适的机会,只有在该地才能为本 着殖民者的各项政策。本文试从19世纪下半叶香港殖 会顺利实现其意图提供保护和余地。”⑦并请求将马礼逊 Et,英华学校在 民地早期教育发展变迁的过程入手,着重取其世俗教育 英华学校由澳门迁往香港。同年11月l 的确立、发展及影响为考察对象,以反映它与中西文化交 得到了港督璞鼎查所拨给的土地和资金后如期迁港;次 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影响。 年,伦敦传道会传教士理雅也将原设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迁往香港,这便是香港开埠后西式教育事业的开端。当 一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流是推动19世纪香港教 时的港英政府按照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事业,学校由私 育由宗教化走向世俗化的重要因素 人或宗教团体开办的传统,香港较早的西式学校几乎都 (一)世俗教育体制确立前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841年以前。香港岛上的一些小村落也和中国内地未士的歌赋街英华学校、1851年英国圣公会牧师史丹办 一样早已有了教诵从百家姓、三字经到“四书五经” 的私塾。全岛每年约有50名学生、5位私垫先生,师生人 书室和1862年罗马天主教高神父的救主书院等等。 数约占全岛人I:I的百分之一①。尽管规模不大,但接受的 [收稿日期]2001—09—08 [作者简介]钱英(1975一),女,湖南长沙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58 万方数据 控制和影响之下。外国传教士在香港办学的主要动机必 1860年1月21日,港督罗便臣宣布组成“教育局”。 然是要改变中国人的信仰。培养本地传教士。同时港英 用以取代教育委员会。7月3日,教育局中的一位委员理 政府为安抚民心将华人开办的私塾收编为官立学校之 雅各博士提出了他的教育革新计划,成为香港教育世俗 后。也预期“如果这些学校最终归属新教传教士培养的本 化的重要步骤。尽管理雅各是一位传教士,但由于教会 地基督教徒教员掌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