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典籍记载的两首白族古歌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文典籍记载的两首白族古歌谣   古代歌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或歌谣。有民族文字的,传承和保留得比较多。没有民族文字的,大多以口传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被汉文典籍收录,从而完整的保留下来。   白族作为祖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和文化渊远流长。从秦汉开始,白族与迁移西南的汉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融合,在共同的地域生产生活、相互联姻,书同文话同语,同习华夏之风俗,和平友好,共同开辟和巩固了云南边疆。尤其是在汉代开拓的“蜀身毒古道”上,汉、白等民族共同书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史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和唐代的《蛮书》所收录的两首古代歌谣,对于追述白族古代文学史,完善和补充白族文化宝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汉文典籍中的两首歌谣      汉代和唐代典籍中收录两首著名的古代歌谣,其作者已佚名,收录者也未作详细说明。但能被中原的正史和典籍所关注,说明这两首歌谣当时在滇西一带是流传广泛的,是具有地域性特征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具有那个时代的真实感和真实性,才为汉文的文献记录下来。原文是这样的:   1、《博南歌》①   汉德广,开不宾。   渡博南,越兰津。   渡兰沧,为他人。      2、《河赕贾客歌》②   冬时欲归来,   高黎共山雪。   秋夏欲归来,   无那穹赕热。   春时欲归来,   平中络赂绝。   这两首古代歌谣之所以被收录在重要的汉文典籍中,细细读来,一是在于它的民谣风格,是来自于古代先民们的口头创作,绝少文人诗作的刻板,尤似中原古代的风雅颂,自然、流畅和真实感,读来叙事风格浓郁,朗朗上口,易记和流行。次之,是时间和地域特征很明显。第一首讲的是汉朝皇帝(汉武帝)德行广大,并歌颂了汉王朝在云南开疆拓土修古道,沟通了云南与内地和国外的交流。同时又说明了滇西一带通向印度缅甸的几个重要驿站和路线:人们要经过博南(今永平),再渡过兰津桥(今永平、保山交界)的天险,然后再越过澜沧江天堑之河。过了这几个关口,就变成异国他乡之人了。歌谣之意简明,其情尤为悲壮,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之感。在白族的商界,自古以来“走夷方”都是要经过这几个关口的。歌谣的作者应当是大理、保山一带的白、汉商贾,是那些自古以来以“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赶马人、商人发自内心的诗篇,是远走他乡谋生旅途中的写照,   第二首歌谣,写的是滞留在异国它乡的商贾们的思乡曲。为了生活,人们远走它乡贩运货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时不思恋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总想早日回到家中,但是又为跋涉险峻的高黎贡山而发怵,又为经过河谷地带的瘴疠和炎热而恐惧,还为了生怕错过做生意的好时光而不能给家人带回财帛。山路隔阻的苦念,躲避瘴气之地的忧虑。又想发财致富的心态,生动地融入这首古歌谣中,使人对这些历尽千辛万苦,奔走于高山大河间的“河赕贾客”们油然产生同情之心。似乎把我们带入古代商贾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赶马经商的情景中去。      二、古歌谣的白族语言特征      这两首歌谣,千百年来流传于大理和保山地区。细细辨读,它与白族的关系是很明显的。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首中写了一个地名,叫“不宾”,是汉文记载的古地名,疑为是对古代云龙(比苏)的记音,“不宾”与“比苏”音相近。又白族人至今将“盐”称为“宾”,云龙自古盛产上等精盐,迄今仍留下很多古盐井,有“五井”、“八井”等称。盐是古代国家统管统销的生活和战略物资。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将云龙(比苏)列为郡县之一,盐业的开采当为设县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二首歌谣,《蛮书》作者樊绰说“河赕贾客在寻传(今景颇族、阿昌族地区)羁离未还者,为之歌谣”。而“河赕贾客”是特指大理洱海区域的古代商人。“赕”是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的。唐南诏的很多行政建制以“赕”来称呼,如“邓川谓之赕”,大理市的古村落“牧马邑”称为“脉移赕”,今祥云县古代也称为“品甸赕”等。《南诏(唐)图传》中细奴逻祭柱图上,也有“三赕首领”的文字。还有,在现今的白语中,人们习惯将“这一片田地”称之为“几冷赕”,“这么多的人”称为“尼格冷赕”等。因此,“河赕贾客”是指白族的古代商贾无疑。   此外,在歌谣中也出现白族特有的“汉字记白音”的习惯用法。如原文记录的“高黎共山”与“高黎贡山”相通用。直到今天的大理市白族语中“共”与“贡”同意义,比如说“共和国”白族语念成“贡和国”;“共有”念成“贡有”比比皆是。还有“穹赕”也与大理地名相似,如邓川一带,史上称为“浪穹县”,但“穹”白族人不读qióng,而读kōng。“穹赕”,也应泛指大理地区的坝子。最后一句“平中络赂绝”似乎令人费解,有的学者说“平”字是笔误,应为“手”字,这也许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