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和田遥望玉石之路
昆仑山是神对大地的恩赐,
玉是昆仑山对人类的恩赐。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和玉石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从古至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像玉石那样把繁华高雅与纯正质朴如此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玉石因其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品质,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据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人们把最完美的事物寄托于玉一身――在形容饶富的生活时用“锦衣玉食”;在比喻高贵的出身时用“金枝玉叶”;在赞美高雅的品位时用“玉洁冰清”;在祝福婚姻时用“金玉良缘”……有关玉的成语举不胜举,都是表达极致的美好。
在和田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古于阗国的玉龙喀什河畔,住着一位技艺绝伦的老石匠,他一生无儿无女,只有一个徒弟相伴。在他六十岁生日的那天,老石匠在玉龙喀什河里捡到一块很大的羊脂玉,他将那块羊脂玉精心雕琢成了一个无以伦比的玉美人。看着那栩栩如生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说:“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该多好啊” !谁知,话音未落,那玉美人就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可爱姑娘,拜在老石匠的脚下,认老石匠为父。老石匠喜出望外,为玉女取名为塔什古丽(玉花)。老石匠与塔什古丽相依为命十几年,后来年迈的石匠去世。塔什古丽与小石匠相亲相爱。天有不测风云,当地有一位恶霸,趁小石匠外出打工,抢走塔什古丽,妄图强迫成亲。塔什古丽不从,恶霸用刀砍她。她身上发出了铮铮火花,点燃了恶霸的庄园,而自己化成一缕白烟,飞向了昆仑山。小石匠得知后,骑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为后人找玉的矿苗。
当地有谚语说:“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这则民间故事的精神追求与士大夫阶级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可见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在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西方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茶盐,而是和田玉。
和田玉首开了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文化方经济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 “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丝绸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的通道开拓了丝绸之路。可以说和田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昆仑神话玉石传奇
当历史默然沉静的时辰,神话和传说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久远的信息。
公元282年,在河南汲县一座古墓中所发现的古简《穆天子传》堪称是我国最早的游记,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旅行探险活动。周穆王姬满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穆天子传》的前四卷中记述了姬满的西方远游,自西安北上,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千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周穆王的西行壮游是我国东西陆路交通史上的大事,也是我国探险史的开拓者。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衰。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是《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交往的一段佳话。西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日行三万里,到昆仑山瑶池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还送他八车宝玉……
《穆天子传》的五、六两卷中则叙述了周穆王姬满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穆天子西游时,与沿途各民族进行频繁的物资交流,如:珠泽人“献白玉石……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穆天子赐“黄金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物资交换的规模、方式、品种。
《穆天子传》中还有 “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的记述。可见周穆王西巡的路线,正是当时西域到中原的“玉石之路。”
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而且,透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与当今考古发掘的玉器相对应,使我们清楚地窥探到黄河上、中游的远古父系部落与昆仑北坡母系部落之间是怎样以和田玉为载体沟通交往的。先民们从昆仑北坡的和田河流域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送到遥远的中原。玉石之路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生生不息地延伸着、开拓着……
人类初期,有过一个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石器时代。原始人拿起的第一块石头,也许就是一块玉石。当它被握在远古人类的手里,它那如意的手感、柔润的触感、称手的力感以及特殊的光感都足以使它成为远古人类爱不释手的打击工具。这块玉石之器,也许正是凿开玉石之路的玉斧……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对玉石附加了审美的认识和文化的理念,这已标志着人类文明曙光的到来,玉石因此而渗入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古代人识玉之后,继而赋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