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一段纸年轮.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暖一段纸年轮   一个夏日清晨,我与他睽隔南北。电话两端,长长短短地聊起他的人生过往,他的知青岁月,他为费孝通做助手工作的体验,以及《纸年轮》。细叙往事,语速缓缓,音质淳厚。张冠生的言谈中,一种平实、理性与坦诚,虽未谋面,亦能细致感知。   张冠生说他天性趋向散漫,青少年时做过“解放全人类”的痴梦,后来似乎再也没有明确追求,连读书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起初,张冠生并未想过要写《纸年轮》。五六年前,他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的“万象”专版写关于阅读的文章,每周一文,随意写之。“当初随意读、随意写的时候,总觉得不要太让编辑担心存稿的事情,因此一般一个月发三四篇,后来是一次性十篇,到最后打算把一年的稿量一次性提供给编辑,编辑可以省心,我也可以安心读点别的。”阅读和书写的积累,启发了张冠生开始尝试守着平民的视角,用编年的形式,以百年为期,勾勒一段纸年轮。   一百年,一百本书,一个人。   如今难得一见的个人阅读,唤起众人对纸上油墨的温度和气味的怀念。      自我启蒙的记录      张冠生祖籍江苏,自小随父母在河南生活。   忆及童年,“家中无庭训,学堂不加课。幼时阅读范围没有超出课本,偶尔去街边的小书店看小人书,一般的一分钱看一本,厚点儿的要两分钱。”张冠生犹记得小学某年看小人书看得痴迷,以至于在语文课堂躲在书桌后面偷看《西门豹》被老师发现,叫起答题,懵然中刚说出“西门豹送鸡毛信”七个字,已惹得哄堂大笑。   童年的这点记忆何其浅薄,却弥足珍贵。此后,长到12岁时,“文革”开始,只留下小小年纪伫立在街边观望街心焚书的记忆。   1972年至1977年,张冠生在河南开封市郊的一所干校,身份是知青。五年的知青生活,在黄河边上种水稻、红薯,挖沟渠、疏泥沙,“那段生活很艰苦,一个是生存意义上的,我在18岁到22、23岁之间,一年干下来还不够自己吃,受饿。还有的苦,是精神上的,没书可看。当时的书或者是烧了,或者是禁了,或者是锁在图书馆里面。主流舆论里,书不是好东西,读书也不是好行为,只能偷偷地读。” 那几年里,张冠生手抄过两本书,一本是《罗曼?罗兰文钞》,一本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后者是张冠生为《纸年轮》搜寻旧书时唯一刻意找寻的一本,可惜寻觅未果,连当初的手抄书也不复见。   相对于“文革”时期满眼毁灭文化的场景的“恶启蒙”,知青时期即使极少量的“禁书”阅读,已可算作是一种“自我挽救式的再启蒙”了。   “改革开放以后,有一点转变,有书可读了。有一个景象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城市里面很多书店出现排队买书的情况,有时候是彻夜排队,甚至有的老师自己没有时间,就委托学生排队买书。我也排过队,有一点如饥似渴的样子,但又不是很知道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也是懵懵懂懂。”   由彼迄今,张冠生将阅读兴趣保持了大半生,且渐渐有了一种紧迫感。“过去读得太少,未来时间不多,趁着还没有老年痴呆,希望每天多看几页,每年多看几本,多汲取点思想成长的养料。这样时间长了,生活中就有了一种常年绵延的充实感。”而《纸年轮》的尝试,也可视为张冠生自我启蒙的一点记录。      阅读的平民性质      《纸年轮》中的百本书,张冠生收集了九十多本,余下的几本,譬如1959年版的《中国》,因为太贵,只是从朋友处借读。张冠生买的最贵的一本书即是民国初年的《作文法》,笑说“破例了,花了400块钱,但是很值。”   “价格贵的书一般不买,我买到手的,一般读者也都买得起。我能找到的这些书,普通读者也能找到。如果找不到,就不强求。”张冠生一直提醒自己是一个寻常读者,不要有意无意离开寻常的阅读状态,甚至连搜罗书籍,张冠生也摒弃了图书馆等官方渠道,而是如一个寻常读者跑旧书店、上孔夫子旧书网,淘书因此成为最难的事情。   “花了五六年的业余时间来写,如果算上买旧书,资料积累,大概十来年。我想体会人和书的缘分,一本本碰上,买下,在家里看,而不是在图书馆里借着看。这样可能更有意思,但比较困难。眼下旧书业不景气,民国版的书不好找,民国初年的更难碰上。好不容易碰上一本,太贵,只好放弃,再去碰。”   “选书自然也是平民视角,我也不具备其他视角”,张冠生说,“这一百本书所呈现的,不是一个必然的书单,而是一个偶然的书单。我说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不同于专家学者关注的书,我的这些书,某一年可能是任何一本书,都是偶然凑起来的。”   当初,某本书中一句“阅读平民的性质”触动了张冠生以这样的视角来写这样一本书。“我不为写论文、评职称,不为做学问、出专著,只是日常生活内容,如同吃饭、喝茶。这样阅读也不错,至少在急功近利的世道,对预防得‘急病’有好处。把话说大点,书香社会的养成,光指望文人、学者、专家、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