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云南旅游负面报道.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云南旅游负面报道   摘 要:近些年来,负面报道的增多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大现象,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这些负面信息的报道会不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又该如何做好负面的报道?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探讨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负面报道;对策      引言   作为国内旅游的一个重要接待地,云南享有崇高的声誉.但近些年来,负面报道的增多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大现象,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一、负面报道的缘起   众所周知,云南旅游是中国旅游的一张名片,不论自然风光,还是民俗民风,抑或民族风情,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玉龙雪山、泸沽湖、纳西走婚、大理、苍山洱海、路南石林等无一例外都成为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情生仰慕,令许多其他省份难以望其项背。因此,云南省的旅游收入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然而,2011年17日的CCTV《焦点访谈》播出了《景区公路上的收费站》,曝光云南省迪庆州政府未经上级批准在国道边上设立检查站,按每名游客8元向前往香格里拉等景点的旅游车辆收取费用引来轩然大波。此后,一系列云南旅游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其中除对游客乱收费以外,还有卖假药、强迫购物、旅行社私改行程、导游辱骂游客等种种乱象。一下子,云南旅游似乎有发展成为“黑色之旅”的态势。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相关数据显示:有关云南旅游的投诉呈上升态势,2011年6月云南省为投诉最多省份,被投诉比例达全部投诉的30%,2011年7月云南省被投诉比例仍居榜首。曝光之后,诸多网友表示“再也不去云南旅游了”、“云南旅游环境太恶劣”等评价和留言。云南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难道说,这样的事情要媒体来承担责任吗?   “鸡蛋无缝不招蝇”!出了问题不能埋怨揭露问题的媒体,而应多去反思自身才是根本的出路。   虽说任何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出个小问题在所难免。旅游业更是如此,毕竟作为由人提供服务并服务于人的行业,由于人类本身思维和行为的复杂性与社会文化、经济等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难以确保万无一失。但如果连篇累牍铺天盖地都是负面信息,恐怕就真的是有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了。如果不加以重视,“黑色”之旅将会取代“七彩云南”、“彩云之南”这些充满浪漫和异域情调、引人遐想的美名,带来的必然将是旅游收入滑坡、旅游行业受到打击,从而影响相关产业甚至影响云南省的形象。   后果不可谓不严重。不能够不慎重。不能不深思。   二、负面报道的分析   从媒体报道看来,已揭露的云南旅游的问题有:   1.交通部门乱收费   CCTV揭露的发生在迪庆州的对旅游车征收人头费的问题,表面上看来是交通部门乱设收费站,而按照人头征缴费用确属巧立名目,不仅有悖旅游业整体利益,且有违法之嫌。据央视记者调查,向每名游客8元收取的费用中,一卡通公司收取网络平台费4元(该公司向州发改委递交申请尚未经批准)、税收2元(从州里税务局的文件上看,这个税应该是向旅游公司和导游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可现在却变成了按游客人数收取)、航空补贴费1元(未经省级部门审批)、监理费1元(安全检查站称系整个行程跟踪人员报酬)。有的未经审批,有的越权审批,大有“试营业”的商业行为味道。   虽然乱设收费站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曾出现,以人数为标准则没有法律依据,看来其设站目的就直接针对旅游业别无解释。这一行为可谓开全国之先河。但是假如没有政府的默许或者故意放纵甚至起码的是政府在旅游业发展问题上管理的缺位即不作为所引发。如果政府部门确确实实把发展旅游业当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并责无旁贷的负起监管职责,就不会有这样把游客当作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的乱象了。换句话说,是不是某些地方官员也想去咬上一口呢?那样的话,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2.香格里拉卖“假药”   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上有游客投诉说在香格里拉购买了万余元的草药竟然全是假货。虽然后来在媒体监督下,云南旅游执法总队已将货款退还游客。但是不是还存在其他游客上当受骗?是否有游客没有去投诉而蒙受损失?是不是除了药品之外还有其他旅游商品售假或其他类似现象?如果没有CCTV和人民网这样的重量级媒体介入,是不是这样的欺诈就会得逞了呢?   在商业领域,制假售假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也是没有长远眼光的行为。云南发生的现象最后仅仅以退款了事,恐怕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商家也许会变本加厉的将这一技俩继续用在其他游客身上以捞取更大不法利益。只有将守法经营的观念深入商户内心深处,对坑蒙游客和其他消费者的行为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严打重罚,加大其违法成本,甚至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类不法行为,还旅游业一个纯洁的商业环境。   3.强迫购物   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