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神话传说诉闺中哀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借神话传说诉闺中哀怨   [摘要]《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本文试从牵牛、织女神话故事的流传过程来分析《迢迢牵牛星》,认为作者就是从神话传说中获得灵感,通过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崭新、感人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神话传说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76-03      《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作。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诗作整体表现了动荡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悯之情以及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还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作者将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为秋夜即景之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借天上的牵牛、织女相思之情,抒发人间的游子思妇离别之感。通过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和愁苦情志的描述,表现思妇想念游子的难以名状的痛苦心情,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它表面写的是天上的遭遇,实则是人间的哀愁。诗中贯穿的牵牛织女故事是一段流传了很久的神话传说,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爱情悲剧故事。   最初在周朝时,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牵牛星,是河鼓三星之一,在银河南,两侧各有一颗小星,像个扁担,民间常称为扁担星。织女星在银河北,下面也有小星,像织布的梭子,和牵牛星遥遥相对。   牵牛和织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8226;小雅#8226;大东》篇中:“……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在这首诗作品中,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没有任何传说故事,并且各不相干。西汉初年,汉武帝修昆明池,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石人塑像也建到了自己的宫苑之中。班固《西都赋》记载了这样的情况:“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牵牛、织女两塑像两两相对,其中故事不得其详。   到了东汉末年,有人开始把牵牛和织女说成是一对恩爱夫妻,并且将他们的爱情故事定下了悲剧的调子,使本来就很神奇的故事分外感人。其中爱情主题的注入是关键,它使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星座(或者说两位星神)具有了人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殷芸的《小说》等作品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搜神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小说》)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有关。汉魏之交,战火连年,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咏思征夫之诗是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如曹丕《燕歌行》、曹植《咏织女》等,大都借牛郎织女二人相分离的爱情悲剧,把更多的社会内容融入其中。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全方位渗透。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是不会得到支持的。牛郎娶织女,实际是娶天帝之女,于门户并不相配。因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便成为社会动荡时期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使牛郎织女传说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牛郎织女形象更成为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这正是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及魏晋时期广泛流传、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后代对这个故事又进行了加工,并最终完全变成了民间传说,故事的基本框架也逐渐定型:爱情、天河阻隔、七夕相会。如杜甫的《牵牛织女》、杜牧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等。牵牛由天上的星神逐渐变成了人间父母双亡的放牛郎,与天上的织女相恋,一段感动天地的“人神恋”从此上演。这段姻缘最终被王母划下的天河阻隔,只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就形成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就是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最完整的记录。诗人借天上的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神话传说,写一位年轻女子思念爱人而苦于无法聚首的的离恨别绪,充满着哀怨的基调。这一离奇的神话故事,实际上是在现实的苦难下,人们或因贫困而流离失所导致夫妇生离死别,或因贫富悬殊、门楣高低、地域相隔造成的青年男女婚恋悲剧等方面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