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北师大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资料王宁1章节.pptVIP

2010年度北师大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资料王宁1章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向”一词首先由吕叔湘提出。 邵敬敏正式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陆俭明(1997):“语义指向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 王红旗(1997):“ 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相对应的现象。 语义指向——句子成分的语义联系 社会性是语言意义的本质特征 指向 粗 细 指向 名词 粗大 ①钢筋粗、脖子粗、粗麻绳、腿短而粗、粗的竹筒、指头粗、碗口粗的树、脸盆粗的松树、又粗又长的铁链、腰粗、粗线条、粗眉大眼 细小 ①细绳子、细枝条、细竹笋、细脖子、涓涓细流、细铁丝、细线、 粗糙 ②粗钢、粗面馕、粗硬的铺板 细密 ②细小米、细布、细磁碗、细皮嫩肉 粗重 ③喘粗气、粗声吼着、粗嗓门 轻微 ③细声细气、慢声细语、细嗓门 粗鲁 ④对媳妇动了粗、粗言、粗话、令人恶心的粗口、报粗口 指向 动词 粗疏 ⑤做事过急过快过粗、方法过粗、工作做得粗、粗选、粗读、大类粗分 细致 ⑤细化、细分、了解得细、深挖细查、做细工作、细想、细读、细听、看得细、细数、细细品味、精挑细选、细嚼慢咽 粗略 ⑥粗放式、耕种有精粗之分 ⑥精耕细作、精学细研、精雕细刻 稍微 ⑦粗通文墨、粗通汉语 词的广义度不能用逻辑推论去确定 用在材质上的形容词的指向可以扩大到思想感情等精神层面上。由外部的感觉到内在的心理感受,这可以说是合乎广义扩展规律的。除了“粗心”“细心”外,我们还可以说“心硬”“心软”、“硬道理”“软道理”,可以说“热心”“心凉了”,可以说“心宽”“心胸狭窄”等等,但“长”“短”用来指向心理活动的例子却很罕见。这是很难用逻辑性来解释的。 意义有时要服从语用的习惯。同样是物件的直径大,汉语只说“肥裤腿”“袖口宽”不能说“*粗裤腿”“*袖口粗”;同样是材质的粗细,汉语只说“细木家具”“细瓷器”,不说“*粗(细)铁家具”“*粗(细)玻璃窗”,能说“粗话”,对应的是“雅语”,能说“粗通”,对应的是“精通”……这种伴随着语用习惯产生的状况,都不是逻辑推理所能覆盖的。 正因为词义社会性造成了它的广义,所以释义需要适当概括。有人把释义需要适当概括说成是词义的概括性,这是不妥当的。用逻辑概念的内涵来代替词义,一般的生活用语很难适应。 经验性是词义有别于概念的重要特征 意义在最初被词形也就是语音所负载,是人们体验或观察某一事物或事件后所获得的感知成果,也就是一种经验,经验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外在世界的心理反映。与构词有关的经验往往只是对事物表层的可观察现象的感知。词义不同于概念,正是由于它来源于人的感知经验,并不都是或大部分不是经过抽象思维提炼本质属性的结果。 以“水”为例 ①《说文解字.水部》:“水,凖也。” ②《白虎通.五行》:“水之为言凖也,养物平均有准则也。” ③《尚书大传》:“非水无以凖万里之平,非水无以转远道之重任也。” ④《管子》:“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⑤《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⑥《易.说卦》:“坎为水。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⑦水: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嗅的液体,冰点0度C,沸点100度C,4度C时密度最大,比重为1 这里的经验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语言使用的群体通过交流,凝聚在词义中的智慧。这种经验属于民族,属于社会。经验性才能说明词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民族性是词汇意义不可或缺的特征 由于词义是经验的,在词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势必要受到使用它的民族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以及民俗风情的不同,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词义上,造成了词义的民族特点。如果我们把词义和概念混淆,对词义的民族性就会完全忽视。 状所的引申 《荀子·正名篇》在谈到“制名之枢要”时说:“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状”指物体的性状,“所”即处所,也就是每一事物的存在场合。 “状”与“所”不但是“制名之枢要”,而且是与引申规律极为有关的两个概念。词义往往因为状同或所同而互相关联,从而产生引申。 《文始》同状异所,异状同所 同状—隐喻;同所—转喻 同状的引申 同形。例如,“互”的本义是绞绳的工具,形状象抖的空竹,挂肉的架子形状与它相似,所以也叫“互”。 “瓢”与“勺”一大一小,形状相同,二字同源。 同态:例如,劈柴叫“斯”,声音散裂叫“嘶”,流冰称“凘”,后来把东西扯裂叫“撕”。这些词都同根,都是由于它们破裂的状态一致而同源的。 同用:例如,划船叫“鋘”,后作“划”,犁地叫“铧”,二字同源,因划船破浪而行,犁地破土而进,其用一也。又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