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前大量生产时代的美丽追忆
《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是一本人子对于母亲职业生涯的追索之旅的记录,也是一位台南子弟透过母亲的个人志业所描绘出来的时代变迁之书。透过作者的记忆、访谈与数据搜整,再现一个曾经引领时代风华,却快速被遗忘的世界。那世界可能再也回不去,可却充满几代台湾女性展现独立意志走出父权桎梏的光彩,以及在当代失却的职业与生活的密切互动。看到后面,这本书竟也意在言外地对于现今世界的变化样貌有了一个并不很久以前但却恍如隔世的对照。
从小我就常听见一个词汇:“成衣”,但小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什么要叫成衣,衣服不就是衣服吗?如果成衣要被特别标示出来,那表示在成衣之外还有其他非成衣的衣服,而那是什么?对于1970年以后出生的我辈来说,成衣就像是一个赘词,因为自我们有智识以来,所见到的都是现成的衣服。对于衣服,我没有别的概念。到后来才知道,在1970年之前,衣服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此之前,每一件衣服都是为了某一位对象所裁制的,现在所谓的“撞衫”困扰,在以往出现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要撞衫,必须是不同人选到同样的布料,又设想了同样的款式,裁缝师傅的做法又一样,才有可能出现“撞衫”。在成衣时代之前,想要有一件新衣服,耗费的时间和思虑远比现在多上许多,要先去选布料,然后找师傅,再来选样式,和师傅讨论,量尺寸,做好之后试穿,也许再修改,如此才有可能完成“拥有一套新衣”的愿望,远非我们现在几秒内便可买一件新衣的“有效率”时代可以想望。
郑鸿生以往的书写着重于家国时代主义和精神变迁,而《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进入到一个熟悉他的读者所不会预料到的写作领域,从性别差异到主题对象都是。对我个人来说,这本书除了展现各时代女性服装变化所反映的时代变迁之外,还带来比对个人成长所在地今昔变化的趣味。虽然如我年纪者可能都是穿着成衣的世代,而造成这个时代现象的大型纺织厂、(外销)成衣厂的兴起,使得郑鸿生母亲的“东洋缝纫补习班”学生爆满,许多人都想学习技术以便进入成衣工厂上班,旧行业其实起因于新行业的取代准备,使得旧行业的颠峰马上面临直坠的断谷。在这种变动的状况下,如同郑家在日据时期称作旧末广町银座街旁大楼背后的旧宅,在1960年代便开始拆建换新,到1970年左右郑宅的邻居住屋也几乎都翻新过。如同书中所说,1970年代的台湾是快速变化的时代。在我出生成长时,不管是在家庭或学校里的教育,对于过往事物的教育都是被忽略的,大家都要领着我们往前看往前跑。于是在书中所搜集的这些从1930年代以来的时代变迁故事及照片,便大大满足我对于过往府城认识的需求,而这也是当代台湾(或台南)在经历冲刺,经历对认同彷徨,开始回过头来检视自身过往的必经之路。这是当代台湾最重要的思考脉络,以此放置在郑鸿生的书写历程中,对于他会转去描述最亲的人但却是他个人完全不亲的职业,也就可理解了,因为这关乎到他认识台湾的转变,进而构成其思考脉络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即使因为从小家里便是裁缝教室,但作者在书写中却隐约透露了自己对于裁缝行业的疏离。这很重要的是性别因素,也有时代变迁的原因。因此,这本书不会像是悼亡之书――对一个时代之逝表达惋惜――而是客观地看待历史变化。即使到了最后,可以看到作者对高龄离世母亲的纪念之意,但就像母亲对优雅服装品味的坚持,这本书的书写也保持着不过份介入情感的优雅,尽可能维系着历史距离,对历史的怀旧美感便从这份距离中产生,是一个聪明的以退为进的书写方式。过份感叹与惋惜只会让人想要逃离,淡淡地但又抓住核心的铺陈,反而让人想要亲近去了解,想进一步去知道作者为了保持脉络统一而不得不只是轻描淡写带过、或不得不割舍的部分。这些,不是作者不去关注,而是加之则杂芜,但读者可以了解其中必有书写者意在言外的“潜台词”。
比如说,潜台词之一是我近期很感兴趣的职场认知转换。因为读了《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Shop Class as Soulcraft),以及碰上“血汗工厂”等相关新闻事件,让我在阅读本书时,脑海里不断想象那个从量身订制服装转换到大量生产成衣的经济结构,多少技术精湛、知识与经验丰富的师傅,在面临生产经济转型时,在面临不再是以小区而是以全球作为市场的时代,“工作”的定义不断被扭转。作者的母亲以洋裁为志业,充满兴趣、充满在此钻研精进的动力,报酬的考虑是其次的,独立思考、工作、发挥个人专才是首要重点。但在代工、生产线、标准化流程时代,独立思考、个人专才反而是企业必定皱眉头以对的累赘,数十万人的企业,大概仅只需要不到千分之一的人思考,被容许思考,或者只被容许在标准流程中思考。
工作失去了与他人的互动,裁制出来的衣服不知道穿着的对象,自己手上做的不管是衣服、鞋子、皮包、手机、电脑,都不是制作者能够拥有的,这已经完全颠覆数万年来人类的“拥有”观念――自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