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docVIP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摘要: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侗族木楼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为我国古代北、南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文献学资料、苗、侗民族底层语言以及苗族、侗族原始民居方式遗存等均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穴居、巢居文化类型   中图分类号:TU-8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078-04      正如摩尔根《古代社会》中所说:“住宅建筑本身与家族形态和家庭生活方式有关,它对人类由蒙昧社会进至文明社会的过程提供了一幅相当全面的写照。”当钢筋水泥、玻璃幕墙裹胁着现代文明洪流席卷全球的时候,“原生态的黔东南”苗侗山区那连绵的重山深箐中,早已苍老成黑褐色的“干栏”建筑仍栉风沐雨地矗立着。走进苗乡侗寨,人们总要驻足凝望那些与青山融为一体的历史遗存,探寻“人类由蒙昧社会进至文明社会”的印迹。但是,在很多人,包括许多学者的眼中,苗侗木楼之间的历史特征正随历史的流逝而逐渐模糊,对于曾经承载苗族、侗族两大不同源头民族文化家居建筑的类型差别已经很少认识了。抽丝剥茧再现历史原貌,我们会发现“吊脚楼”或“干栏式”,苗、侗木楼之间其实承载着两大不同文化系统的类型特征,其中隐藏着两大古老民族文化的历史解码。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严格地说应为“半干栏式”建筑,因为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吊脚楼“倚山而建”,形如一人靠山而坐,他的躯干为楼的主体部分,他的小腿悬在前边,犹如楼的“吊脚”支柱,俗称“假足”,为山居民族适应崎岖环境的一大创造。侗族木楼则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木楼“凭空而起”,是真正的“干栏式”建筑。其特点“占天不占地”,上大而下小,这在黔东南南侗地区尤为突出,木楼层层出挑,每层楼上都有挑廊,檐水抛得很远,其形制及功用都缘起于原始时期的树。   “穴居”和“巢居”为我国古代家居建筑发展的两大文化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来源及其特点,黔东南苗族、侗族民居正是我国建筑史上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      一、“穴居”和“巢居”为北、南两大文化系统的不同代表      我国家居建筑历史源远流长,我国河姆渡遗址考古就出土了人类发现中历史上最早的木质家居“干栏式”建筑,大约已有7000年的历史。关于家居建筑的出现,《礼记.礼运篇》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韩非子?五蠹》也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而“构木为巢”,开始了人类建筑文明的进步。在不同的地区,人们根据不同的地理和物质条件,开始总是各自选择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我国南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寒则累土,暑则聚薪柴居其上”(《礼记.礼运》郑玄注)等不同的宜居发展方式。《孟子注疏.滕文公章句下》云:“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同书赵岐注云:“此以不溢之故,埤下已沈水中,故必巢于树上,如鸟之巢”,“高原水所未溢,而民无力为屋,故凿而为窟”,已明确指出低洼潮湿之处为“巢居”,高岗干燥之处为“穴居”的家居文化发展分歧的原因。至晋人张华《博物志》则具体提到了南方、北方不同地域宜居发展方式的不同:“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项峻《始学篇》也进一步肯定:“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   在挖掘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近代学者还进一步借鉴现代考古的有关发现,研究不断深入。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登原先生就提出:“近世固有穴居之似,亦有巢居之类,以古代传说,穴居巢居同时并有言之,中国文明之究为南来,究为北来,亦一耐人思味之问题矣。”徐中舒先生也曾作《古代黄河流域穴居遗俗考》等进行专门探讨。吕思勉先生在其专文中说: “穴居多在寒地,巢居则在潮热而多毒蛇猛兽之区”,“可见其一起于南,一起于北。”谭继和先生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一系列考古发现的文物实证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论证,他的结论非常肯定:“我国古代居住文化历来有两个独立发展的系统:一为穴居,另一为巢居。这两种文化具有不同性质,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发展路径,对古代文明和社会发展均有深刻影响,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穴居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巢居文化起源于古滨海、江淮和古巴蜀三大地区,其界判大致可以看得很清楚。”,言之凿凿,论述非常充分,观点是成立的。我们认为,这些判断大致也可以在苗、侗两大民族历史发展以及各自不同民族的底层文化中找到印证。      二、苗族、侗族历史渊源以及底层文化的差异      民族学的研究指出,我国西南有几条重要的民族迁徙通道,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十字”,而这个十字的中心就在贵州。一条是由西北向南向东的藏彝通道,为古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