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杭名校旧址建筑鉴赏
水乡和园林之外,苏杭还别有幽深去处。这些建筑空间,以自身独特的历史与情韵,卓然于江南的盛名与胜景之外。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景观。
之江大学、东吴大学这两所名校旧址。分处杭州和苏州,或零星一隅遗世孤立,或开枝散叶联袂周边区域蔚为大观地形成全新校区。无论如何,历史校园的空间和建筑,始终浸润着那段特定历史的风烟,呈现独特风貌。凭藉建筑的独特语言,旧址上的静穆书香,始终不断地悠然散发……
之江大 印泥山林的立体校园
之江大学旧址,这个已并入现今浙江大学的古老校区,至今仍宛若隐者般深藏于杭州城的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六和塔边。20世纪初建校至今,历经百年烟尘,她却能顶戴“保存相当完整的近代大学建筑群”及“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之殊荣。
身处校区,人总在山道台阶上上下下,与其说是漫步,莫如说是攀登,循着古木荫翳的去向,竟鬼使神差地看到了那座桥!――在一本集纳杭州掌故的书中读过关于它的图文――之江大学才子佳人的浪漫之桥。它无名,却因沾满了浪漫气息,而被人称为“情人桥”,成为杭州旧事中的一个地标,瞥见它的刹那,我竟认出了书中插图的原型,浮现出关于它的记述,石桥斜横在我的镜头里,枯叶和光斑落满桥身,静水深潭上的佳人,如今不知所终,还是绕道走到对岸吧,别搅扰那已悬空的浪漫。
校园并无明显中轴线,大致以主楼慎思堂为中心环绕半圈。20余幢保存完好的建筑随山势高低错落,与月轮山上苍老而茂盛的植被融为一体。一潭之隔的办公区铺排在半山腰。顺山道依次行经西边的1、3、5号楼,北面的图书馆,灰房,西北面的白房、红房,“育英堂”,以及西边与1号楼“东斋”相对应的“西斋”2号楼。
慎思堂建于1902年,堪称旧址中最早的建筑,孙中山曾在堂前发表过热情洋溢的演讲。引人注目的是,慎思堂后还伴生着两株树龄逾200年的巨大香樟树,红墙红瓦三层楼高的东斋、西斋,建于1910年至1920年间,风格一致,砖木结构,线条简洁,现为学生宿舍,这是整个校区有近百年历史的三幢建筑。
图书馆前台阶高垒,两层高的建筑却需仰视,馆前古榕繁密低垂,几乎遮挡了全貌,但门额上隶书“图书馆”三字却清晰显赫,图书馆建于上世纪20年代,使用至今,
图书馆后的灰房,红尖顶圆拱窗,从林中远看像童话中的积木房。很巧,这所建于1910年的老房子。正好依了它的外观,做过教王子女幼儿园,灰房附近是白房和两幢红房,坡度高的为“上红房”,约建于1902年至1903年间,圆拱门廊,雕花柱子,留有古罗马建筑的痕迹,现为学生宿舍。地处低坡的为“下红房”,据说司徒雷登曾在此居住过。
顺坡而下的是“育英堂”,和“育英书院”(之江大学前身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设立的育英书院)校名同源。“育英堂”原名都克堂,建于1917年,原是教堂,现为学生报告厅。此建筑石料结合水泥,用材和风格属当时比较现代的建筑。教堂上的十字架已被毁。
校区旧建筑中最年轻的是1943年建的钟楼,据说此楼为纪念抗日时留守教师而建。钟楼位于主楼和中心花坛南面,算是正门与主楼间的一道屏障。整座建筑摒弃繁琐花纹,线条简洁,为典型近代建筑。
总体上看,这群建筑以近代欧洲建筑风格为主,略带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而让校区徒生魅力的不仅于此,这群建筑的异国风情与六和塔,钱江潮,月轮山交叠在一起,这种取法自然的建筑聚落,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感染力,身处其间,总会不自觉地去感受山体的坡度,落叶的厚度和阳光的照度,而建筑,仿佛是跟着山体和树林随岁月一道自然地生长和积淀,饱经风霜。这样的建筑风情使之江大学与文学,戏剧都有很深的渊源现代诗人郁达夫,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历史学家吴晗,修辞学家陈望道,古典园林建筑大师、昆剧大师陈从周等都曾就读于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的空间布局,与二十世纪初美国大学那种注重景观,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如出一辙,事实上,之江大学正是中国第一批由外国建筑师规划和主持设计的其中一所高校,1928年正式定名“之江大学”:1958年并入浙大,自此“之江大学”便成了历史名词。
相同创办背景下建立的13所高校,保存完好的,除了香港浸会大学,就只有这里了,在历史与校史背景的助读下,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在这片旧址上看到一座具有明显西方校园规划设计特点的中国近代高等学府,也看到了中国近代建筑向西方体系转型期的重要实例。
东吴大学 古河西岸的建筑异景
游人造访苏州,往往会忽略苏州城千年护城河沿岸的人文遗迹。然而,恰恰在护城河葑门河段的西岸,悄然盛放着这座古典优雅城市的另一处人文景观――苏州最早的西方古典建筑胜景――东吴大学旧址。
如今,这一带已然成长开发而为苏州大学本部,东吴大学旧址就完好地保存在校区的南首。因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