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访藏戏“拉姆部落”
我到拉萨的时候,藏民族著名的“雪顿节”刚过。朋友告诉说,那时,罗布林卡一年一度的藏戏节拉开序幕,《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雯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等八大经典藏戏剧目在此一一排演,“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僧俗信众都沉浸在‘艺术欢乐的海洋’中”。同时,朋友还介绍说,藏戏在藏语文中称“拉姆”,就是“仙女”的意思。当下不由怀想那“拉姆”该是何等的“风采翩翩”,以至如此地惹人陶醉。
造访觉木隆藏戏团
百闻不如一见。在拉萨市群众艺术馆达娃馆长的帮助下,我终于得以踏上寻访拉姆的“征程”。说是征程,其实也不远,就在离拉萨市二三十公里的堆龙德庆县乃琼镇贾热村。达娃告诉说,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遍及西藏,尤其是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聚居区,几乎每个大的村镇和寺庙都有自己的业余藏戏团;仅拉萨7县一区,就有觉木隆、次觉林、措麦、纳嘎、色新、达孜、墨竹工卡、玛乡、曲水、娘热等十个藏戏团。“而贾热村的觉木隆藏戏团却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11月的青藏高原已是深秋。此时对于青藏高原的农区而言,正值农闲。“农闲时,各藏戏团都会很紧凑地安排他们的排练时间”,达娃介绍说,“民间戏团的演员,农忙时在田野上劳作,节日里在舞台上演出,农闲则抓紧学习和排练”。所以当我们一到达贾热村,就远远地看见一群人在阳光照射的田坝上敲锣打鼓地“载歌载舞”。
琼达谈藏戏渊源
39岁的琼达有一股藏民族特有的豪爽劲,她是如今觉木隆藏戏团的团长。谈起觉木隆藏戏团的历史,琼达颇为自豪。“在罗布林卡达赖喇嘛夏宫入殿东侧的墙上也绘有觉木隆藏戏的壁画”。据介绍,贾热村旧称觉木隆,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学生唐桑和她的丈夫鲁固就曾居住于此。其时在节庆的时候,鲁固敲鼓,唐桑表演藏戏,深为乡亲们喜爱。之后参与的人多了,便逐步组建了觉木隆藏戏团。藏戏团尤其擅演八大藏戏中的《卓娃桑姆》、《白玛雯巴》和《苏吉尼玛》盛名一时。“在当时西藏的各大节日里,特别是雪顿节上,旧西藏地方政府每年都要特令觉木隆藏戏团到哲蚌寺和罗布林卡作压轴表演”。
作为远方的来客,我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喝着酥油茶,看着演员们的一招一式,听着高亢婉转的唱腔,达娃、琼达与我聊起藏戏悠久的历史渊源:
藏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歌舞,二是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藏戏最早起源于白面具戏,其具体发端于何时已无可考,“但在公元8世纪建造的桑耶寺里,在其壁画上反映它落成的欢庆场面中,就有三个白面具藏戏队演出的画面。这种演出形式,与今天的白面具藏戏的开场仪式戏的演出形式完全一样”。由于白面具戏情节和表演形式都很简单,故不为观众所爱。到14世纪,藏传佛教香巴噶举的一位高僧汤东杰布为改变西藏交通不便的现状,立志要在西藏每一条江上架起铁索桥,但志大而财不足,于是汤东杰布巧想办法。当时建桥民工中有山南来的能歌善舞的七姐妹,于是汤东杰布吸收民间和宗教中各种戏剧因素编排节目,设计唱腔和动作,改进鼓钹伴奏,在白面具藏戏的基础上创建了蓝面具藏戏,指导七姐妹排演,以期募集到足够的架桥资金。七姐妹聪颖俊丽,舞姿轻盈飘逸,歌声优美动听,观者都赞叹她们是天女下凡。藏语称仙女为“拉姆”,藏戏被称作“拉姆”,即由此而来。
只有一鼓一钹两种乐器
鼓钹声中,藏戏队员们翩翩起舞。本以为这简单的一鼓一钹,只是因为今天的排演。但琼达却告诉说,作为历史上颇有声望的觉木隆藏戏团,至今仍保持着藏戏演出的各种传统:传统的藏戏基本上都属于无伴奏的清唱,即便在载歌载舞的场面里,也只是用鼓钹两种打击乐器伴奏。
“因为只有一鼓一钹伴奏,这也就决定了鼓师和鼓钹点的作用非同小可”,戏团司职敲鼓的村长嘎得,今年50岁,对这个幕后的职位,嘎得十分自满,他说,因为藏戏的表演有大量的程式性歌舞表演动作,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要与鼓师敲出的鼓钹点节拍相合,否则演员就失去了表演和舞蹈的依托,会无所措。“觉木隆藏戏团历史上曾有位著名鼓师降村,就将他的司鼓看作是自己‘脸上的一双闪烁的明眸,胸中的一颗热烈搏动的心,一生所祈求崇拜的天国’”。
对于今天的觉木隆藏戏团的团员们来讲,似乎人人都能摆出他们引以为傲的降村的一大堆故事来。传说降村虽是摆弄着不足尺半长的小小鼓捶,却能击敲出几十种不同情绪、律动和节奏来。如表现悲哀用弱捶,愤怒用强捶,这都是慢鼓点,藏语叫“短通”;上下场和欢乐、轻快、热烈情绪用快鼓点,藏语叫“直通”;紧张激烈的用紧捶;对打用拗捶;思考、盼望、想望用捻捶;慌乱、溃散用碎捶;情绪调节,感情波动用闷捶、夺捶;念白间奏用快板鼓点;走马、行进、翻山用组合点;蹦子有专用点。“眉、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