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树坑村的历史丰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桐树坑村的历史丰碑   今年3月,我受中共黄岩区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指派,到平田乡检查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借着红色之旅的东风,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我瞻仰了平田乡桐树坑村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   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黄岩、乐清两地的交界处的桐树坑村。纪念馆前一块高大雄伟的纪念碑,似乎在默默地讲述着桐树坑村党支部1938年5月建立后那段艰难困苦岁月中一幕幕动人革命斗争历史。   1928年5月,中共黄岩县委建立后不久就遭到国民党的破坏,县委领导人被抓,党的各级组织也遭破坏。1937年12月,中共黄岩临时工委在西部山乡的茅畲小学成立,工委书记林泗斋以茅畲小学校长的身份作掩护,长期艰苦地坚持党的地下活动。他通过自己在茅畲小学发展的党员牟维源了解到:白浦岙新发展的党员杨秀堂在桐树坑村有两个舅公叫辛家连、辛家魁和叔伯辛道田。于是,他决定由牟维源与杨秀堂陪同,亲自深入到桐树坑村去宣传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火种。   1938年初的一天傍晚,当夜幕徐徐降临山乡的大地后,林泗斋在牟维源、杨秀堂的陪同下,翻山越岭40多华里来到桐树坑村,住宿在辛家连家里。林泗斋当夜就走家串户,以浅出易懂的语言,结合农民最关心的切身生活问题,向辛道田、辛家连等穷苦农民宣讲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党的宗旨,讲红军英勇杀敌的故事,教唱《劝郎当红军》、《打倒日本狗强盗》等革命歌曲,讲解当前的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减租减息政策、党的改善民生政策以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很快,林泗斋就和村里的一些青年交上了朋友。经过一个来月的不懈工作,林泗斋拨亮了桐树坑村贫苦农民心中的革命明灯,激发起了深埋在群众心底的斗争意志,为开展建党工作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   1938年5月,中共黄岩县委正式建立,当月的一天傍晚,在桐树坑辛家连家的一间小屋里,有8个人紧紧坐在一起,这就是县委书记林泗斋、组织部长牟维源在介绍农民积极分子辛道田、辛家连、辛家魁、辛家秋、辛道和、辛士荣6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一次组织会议,建立了当时南乡的第一个中共组织――桐树坑村党支部,辛道田担任党支部书记。此后,辛道田认真履行职责,领导桐树坑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壮大党的组织。至1939年又发展了10人加入党组织。在本村发展党组织的同时,桐树坑党支部还积极向周边村庄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展党组织。先后在潘家??、庄前、上下吉和蒋店等村发展了党员,建立起党支部,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党的组织不断扩大。   桐树坑村党支部从成立第一天起一直坚持从事党的地下活动直到黄岩解放,曾被称为“高山上的一面红旗”。又称“桐坑星火”。1939年9月,中共台属特委在桐树坑设立了中共括(苍)雁(荡)工委,在黄、乐边界地区发展党的组织,扩展武装队伍,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3月台属各县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人被逮捕。在恶劣的形势下,特委书记刘清扬将中共台属特委机关从乐清泽基移驻桐树坑村。在党员辛荣柳家召开了一次特委会议,贯彻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将集体领导的特委及其所属各县委,改为单线领导的特派员、联络员制。从此,桐树坑村成为台属地区党组织的指挥中心。1942年11月,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指示,台属地区主要干部和已暴露的共产党员奉命撤往四明山浙东抗日根据地。台属特委机关驻桐树坑村长达一年之久。   台属特委机关驻桐树坑村一年多的时期,正是革命形势最恶劣的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加紧搜捕共产党人,威胁村民要远离共产党。而桐树坑村的村民对共产党人亲如一家人,无论白天黑夜男女老少都自觉地暗中坚持站岗放哨,一有什么动静立即向党支部特委同志报告,使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   随着形势越来越恶劣,为了保护刘清扬、王槐秋等特委领导同志的生命安全,桐树坑村党支部又想了个办法,在村子东南面的山岙,三条坑山上茅草丛中搭起了几个茅棚,供特委领导安身。每个茅棚相距很远,茅棚又矮又小,犹如袖珍斗室,四周由山石垒成,上面用山上的茅草作盖,用以遮挡寒风苦雨。茅棚内仅用石块垒积为床脚,再铺上一块木板就成了一张床。人住在里面,直不起腰,伸不开腿,只好蜷缩着。住在这里还不能经常生火冒烟,晚上不能点灯,伸手不见五指,只听见山风在阵阵狂啸,野兽在声声嚎叫。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特委领导仍坚持党的地下活动,开办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召开积极分子骨干会议,王槐秋还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把这些茅棚称作“公馆”,他把它编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公馆。他还练成了一手黑夜能写字的硬功夫。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条件下,特委机关领导和同志们都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与群众同甘共苦,依靠群众,扎根群众,同群众心连心,患难与共,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