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玩在那个年代(贰)
那个年代,是20世纪50、60、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出生的我们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所有的人都不富有,贪玩的孩子们却永不缺乏玩耍的资源。有时候,只要一些小东西,石头啦,瓦片啦,纸啦,线啦,就可以玩得不亦乐乎。当然,因为开动了脑筋,这些小东西才得以让欢乐无所不在。
今天,孩子们有了大把的玩具,已经不屑于把玩那些小物件,那些匮乏时代的游戏,也就永远停留在我们温暖的记忆里了……
翻绷绷
有些地方叫翻股股,有些地方叫翻花铺盖。
都是用线来翻,毛线、麻线、棉线,不粗不细均可。
线没有规定的长度,打个疙瘩,两头接起来,左右手绷开,中间有大约二三十公分,翻起来方便舒服就行。
翻绷绷时,用两只手掌把线一绷,利用十个指头不同部位的套、绕、挑、压等方法,使得线条平行、交叉、重叠,编织着各种抽象的图案。在魔术般的线条变幻中,我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逻辑和意象交织的神秘空间。
可以是独自一人翻,虽然大家在一起,但各翻各的。翻出来的图案多种多样,象形的如乌龟、金鱼、臭蚊子、草鞋、花钵、红枣、电线杆,动感十足的如老蛇脱皮、爬楼梯、太阳落坡、松紧带等。就说那个松紧带吧,一长一短,伸缩自如,似乎把两只手掌扯拢来,又拽开去。
更多的是两个人用同一根线对翻,这样可以比输赢。一个人绷线,做出基本图形,第二个人想法把线套到自己的手上去,同时翻出另一个图形,然后又回到第一个人。如此反复,直到有一个人翻出前面出现过的图案,那么,他就输了。除了独自翻的图形以外,还可以翻出惟妙惟肖的红军桥、筷子、马槽、蜘蛛网、刺梨花、拉大锯、花铺盖……只要勾错一根线,乱了一个指头,就会前功尽弃,说不定还会打成死疙瘩,全盘崩溃。因此,在这种你来我往、紧紧相逼的智力对阵中,专注和紧张是理所当然的,有趣和有益是显而易见的。
游戏结束了,手一抖,充满灵性的大千世界遁去,唯有一根线而已。
抓子
又叫拣子、掷子,普及率极高,以女孩玩为主。男孩也玩,有的比女孩还玩得好。
只有要一点时间。有一块巴掌大的平地,我们就围上来,从书包里拿出子来开始拣。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哪管是地上、课桌上还是讲台上。
玩的人多,子就各式各样。基本形态是圆形,如同一颗小象棋子,只是更厚实,更圆润些。有的做得像个精致的小鼓。五颗子为一副,大多数人都同时拥有好几副,质地还可能不同。常用的是石子,选青石,用榔头敲到想要的大小,然后精心打磨。做一副子,可怜的小手不知道被榔头敲多少下,偶尔还会见红。加上后来的不停摩挲,汗水浸渍,每颗子都黑亮黑亮的。有懒鬼用军棋子来代替,角角叉叉的,发飘,拣起不舒服。女娃娃们聪明能干。把她们普遍会玩的沙包借用过来做子。用零碎布头缝个小袋,装上细沙,偶尔也用包谷米、黄豆,重量合适,手感舒适。花花绿绿又好看。不过男孩子是不屑于用沙包的。
另外还有骨头子,四颗一副,洗干净就行。用的是猪牛羊腿的肘关节,当然,大多数由猪们贡献。羊骨头子最小,最精致,也最珍贵,哪个姑娘有一副的话,就像今天开一辆宝马车,人人羡慕死。
拣子的技艺性强,程序严格,经常练习即可技艺纯熟,属于跳起来可以摘到的桃子。因此颇具吸引力。加上有处罚,玩起来开心,故而我们都乐此不疲。
拣子技巧有四大招:抛、接、撒、拣。大家约定俗成,从易到难,从每次拣一颗子到一次抓起全部子,哪里出现失误,就从哪里重复,直到所有的子被拣完。高手玩的时候,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头俯仰,手舞动,子翻飞,听到的是稀哩哗啦,噼噼啪啪,悦耳悦神。
踩高跷
北方有的地区踩那个高跷,真是技艺非凡,出神入化,场面也非常热闹。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孩子踩高跷的水平实在很低。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大制作了。
高跷之难,首先难在找材料。想尽各种办法,包括不好公开说的办法,才找齐四根粗得可以承受住人的竹竿或木棍,两长两短。还有绑的绳子也不好找,用草绳容易散,一大砣又难看,说不定会绊自己一跟斗。麻绳倒是高级,可在哪里找这么长的两截?用旧衣裤撕成长布条丑一点,还算结实,也将就了。把短棒绑紧在长棍上,两边缠,捆十字花,用牙齿咬紧死结。我们终于做成自己的高跷。
来几个踉跄,摔几个嘴啃泥,我们很快就在高跷上自如,快要如履平地了。我们比谁在高跷上踩的时间长。其实,关键就是踩,不停地移动,才能保持平衡。我们比谁走得快。一声令下,高跷们呼啸向前,像一帮喝醉了酒的巨人,倒下一个,刷倒一片,笑翻一群。
我们还要高难度的技巧。踩高跷上坡,身子往前倾,脚步得跟上;下坡,身子往后仰,脚步要收得住。踩高跷上坎,讲究的是准确,敏捷,下坎还要控制速度。左右交替上下台阶,只算中级水平,两边同时上下,才称得上高级。
玩累了,溜回家,悄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