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使臣思考中国丝、茶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使臣思考中国丝、茶业   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利用了丝与茶。精美的丝织品和茶叶在古代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拳头产品”。但是,到近代,法国、意大利以及后来的日本逐渐掌握蚕桑技术,而邻国印度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扶持下大搞近代化的茶叶种植园,配以当时先进的机械化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使中国的丝和茶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一缩再缩。这给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严重的财政、贸易状况雪上加霜。当时中国的商界及官员们已经看到本国的丝、茶业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有不少议论。清末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的外交官们在国外亲眼见到那里的丝、茶业状况及其优势,换一个角度思考该问题,得出了在国内不易得到的见解。      一.目睹挑战      在晚清外交官的游记中,涉及中国丝茶业面临挑战的地方颇多。如:“丝茶两宗,本恃为出洋巨款,今则日见其衰;售之西人,西人谓其货愈劣,若有戒心。日本、印度、义大利、法兰西乃起而攘其利”(1)、“二十七日记:丝茶为中国出产之大宗,近则外洋各国效中国之长,夺中国之利。茶则印度、锡兰、日本种植日多,烘焙亦日讲究,色香味俱佳,洋茶销路日见畅旺,华茶销路日见耗竭。丝则法、义、日本等国养蚕得法,出丝日旺,剔选极精,缫制极良。同治初年,华丝每岁出口者六七万包,今不过二三万包,已减去三分之二”(2)、“九月戊辰朔记:本年长江各阜所出新茶,计英商美商采买比往年少英权六百万磅,俄商采买比往年多英权六百万磅。运英之茶1731万9千余磅,运美之茶276万5千余磅。盖印度种茶日旺,而美商又往日本采买,致夺中国利益也”(3)、“茶叶一项光绪六年出口74万担,十二年减至66万担,十四年减至55万担,16年减至39万担。较之前十年,商民少得之银约有四百万两,税厘少征之银约一百五十万两”(4)。以上均写于光绪16-17年间。   关于中国丝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挑战,不同时期所记不同。咸丰九年(1859)出洋的郭连城在其《西游笔略》中写道:“(十月)初五,天晴……是晚,有客示余以《蚕桑辑要》一书,言此书出自中国,后译以西言。故至今西洋诸国,亦能养蚕为帛”(5)。这说明,在当时中国传统蚕桑技术在国外仍受青睐。但是,到接近光绪二十年时,情况有了较大变化。“(意大利)唯蚕桑之业,出于近时数百年”(6)。在差不多同一时期,曾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等国大使的崔国因写道:“美国农部考究蚕丝,上议绅满胜函询中国蚕丝出产。日本又面究一切,方知墨西哥国近已留意养蚕,蚕丝共有十二种云”(7)。康有为在1904年游历欧洲时发现:“一曰丝。意之蚕桑,即最先与中国通,久传于意土。今则桑麻铺??,遍于原野矣。可磨埠为织丝厂地,机凡一百五十万,岁出丝织料四千吨,值九百万镑,倍于吾祖国矣。闻皆运于法国为最多,以法国妇女甚侈,好衣丝也。吾国蚕法不精,丝事日下,所宜鉴观人之良法,而改良以求进焉”(8)。从中可看出:意大利的蚕桑业发展很快,对中国来说是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墨西哥近来也在发展蚕桑业。   中国茶出口遭遇的对手,则是以印度为主。光绪二年(1876),清末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旅欧的船上遇到英国茶商,从他口中了解到印度产茶的一些情况,“同舟英商斯帝文生言在印度种茶三千余亩。中国茶种每亩收百斤,印度茶种可至三倍。产茶山在北印度黑摩来里山南。去岁出茶三千万磅,生植岁益加多。此近二十年事也”(9)。同年,张德彝在英国遇到茶商,看到并品尝了他经销的印度茶,“晚有英国茶商司悌文森者,出印度阿萨木所产茶叶与看,叶小色黑。船主令烹之,味似红茶,苦而涩”(10)。时隔两年,郭嵩焘与另一位外国人谈到印度产茶情况,“十五日,?ㄈ?斯来见,言印度产茶日盛,岁运至伦敦三千万磅,与二十年前中国茶运至者略同,今中国已逾万磅矣。问阿萨密外尚有产茶者否?曰:‘环北皆产,西北?X嘎伯与东北阿萨密略同。阿萨密产者味浓,?X嘎伯产者味香’”(11)。   他们还了解到,除了印度之外,日本、美国、希腊,甚至俄罗斯都有了茶叶生产。“(日本宇治)其茶为通国冠,俗呼宇治茶,高无三尺,纵横一碧,长滨十里,仿佛近之”(12)。“美国向不种茶。咸丰八年,执政购中国茶秧一万株,发给农民;厥后愈购愈多,岁发茶秧至12万株。今均有收成,然仅供自用”(13)。   “俄人现拟开设公司在俄地种茶,以分中华之利。有宝博者,曾久居中土,力究种茶及制焙之法,得其窍要。回俄后,察其土宜及天气,唯?Y淡一地种茶最属相宜,拟聘中国工师往为试种。华茶向唯英俄两国擅厥销场,自印度种茶而华茶销路为其所夺,只砖茶一项尚可销与俄商。今俄又自种茶,中国利源不将尽涸乎!”(14)。希腊的茶叶生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初二日记:英国海关税务司册报:自1891年四月朔起,至1892年3月30日止,所收关税共有2009万2700余镑,比前年多收34万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