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源童谣:孩子们的欢宴(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渭水源童谣:孩子们的欢宴(下)       童谣,我乡人称为“口歌”。传唱于小伙伴们口上的童谣,那涉及面之广,那美妙的童趣,机智又朴拙的村言土语,不拘一格的生动形式,简直称得上是一座生趣盎然的精神大观园。从其中走出时,成年的我们,有受惠于一种幼学的感觉。    童谣诚然是摇响在孩子们天地里的小铃铛;这天地并不仅限于亲情和儿童集群,孩子们视野的天地也拓展到他们的目与耳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许多是同当地或方圆不远地域、风习有牵扯的,而且渗透着民间的苦乐。比如这―――    咕噜雁,扯麻线,一扯扯到阿干县,阿干县的大后生,穿的鞋子没后跟。    达达妈妈把良心坏,将我嫁到年家寨,放牦牛,折蕨菜,住草房,没铺盖。我说不好他说好,牛皮窝子燕麦草。   这阿干县(阿干镇),实有的;这年家寨,更紧贴着我们村。那“牛皮窝子”,是我们小时干活的男人们用一块生牛皮泡软后,简单缝制的“皮鞋”,俗称“生窝子”,里边垫上燕麦草,防水防寒,充作冬令时节的棉鞋。    这类口歌,虽在孩子们口上叫响,不好说全合儿童的心境,它多着一些成人的情思。大人们把他们的愁怨、酸苦,他们人生的体味及经验,有时会无意识地传导给孩子们。“姑舅,两姨,不见了想哩,见了打着嚷哩。”“师公、戏子、口袋匠,逢了年馑狗吃上。”前者道出了姑表、姨表间无忌的亲狂;后者则可说是社会写实,遭了年馑,巫师跳神、戏子唱戏,有那心境去跳、去唱、去看吗?歉收无粮,口袋匠能不失业?一首依次对兄弟们的评价,透出了某种趣味生活:“大老好,二斜骨,三狡干(调皮),四赖子,屁眼合夹的玉麦子。”除了末句是顺口胡诌,对越是小的,越宠得走样的现实,还是评得比较公道的。不然,民间何来“大哥,二爸,三太爷”之说呢?老大是哥,老三竟跃升为“太爷”了。我们口上还有一首口歌:    儿哭一声,惊天动地;女儿哭一声,肝花落地;媳妇哭一声,妖声败气;女婿哭一声,黑驴子放屁。   状写为老人哭丧时因身份而异的浓淡情感。就有一种成人理念(或甚至是成见)侵入儿童领地的感觉。奇的是,据说是1943年甘南民变的起事者们唱的“可怜可怜实可哟怜,拾了个烟锅没火哟镰。可怜可怜实可哟怜,背的个钢枪没子哟弹”,也唱熟在我们的口上,且竟能唱出悠长的悲怆来。    其实,长着两片好奇又机灵的耳朵的孩子们,有时会闯入成人们的天地,从那里窃得一些谣曲,植入自己的园地。像甘南民变起事者们哼的那类谣曲就是。我乡社火队作为旱船歌的唱词,也在我们“娃娃社火”里风行。那词是:“月落鸟(那时大人们确是念作鸟的)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时顺大人音念下来,以讹传讹,确是将“乌啼”念作“鸟啼”的。我们自然不解那词是什么意思,其实那些大字不识一颗的农民叔伯们也不解。长大了,才知那是一首名为《枫桥夜泊》的古诗。这肯定是我和我的许多小朋友接触的第一首唐诗,只是念错了一个字。还记得我一位长辈亲属,每每将孩子置于她的膝上,一边颠着腿一边念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只这四句,那时也灌入我们耳朵,但不知道啥意思,相信不识字的那位长者也不知道她念的是什么。我们只当是如同“哦,哦,睡着着,睡着醒来要馍馍”一般哄娃娃的歌谣罢了。我因此怀疑上边录记的某些童谣,可能是从成人群中无意识窃得来的。尽管已超出童谣的范围,不过也丰富了孩子们谣曲的绿色园地,是否还能从中汲取些文化营养呢?    戏乐之外,童谣也含有明显的幼教:    嘣嘣吃,嘣吃嘣,嘣嘣吃錾了一个洞,娃娃要吃嘣嘣吃蛋,爷爷塞给他一骨朵蒜。   这“一骨朵蒜”,有没有警告孩子不准打啄木鸟主意的意思?而对一泡粪的珍重,似乎也可看作是农家的家教:    姑姑等(鸟名),娘家请。姑姑带的礼当重,半路上拾了一泡粪,卧在丹桂根根下,长出一个金娃娃。    童谣,其实说到底整个是一把启智的文化锁钥。而一些谜语体的简易童谣,则更直截,多在年龄较小的孩子间传播。“一根歪棍,人来先问”(水烟瓶);“一个木娃娃,人来先爬下”(炕桌);“奇巧奇巧真奇巧,蹲着倒比站着高”(狗);“天上的钉,树上的炭,河里的柳叶儿泡不烂”(星星,乌鸦,小鱼儿)。一首“壑壑山戴帽(罩雾),不是今天就是明早(下雨)”,则是当地的气象知识。而这首“辣佛乡的辣椒,佛乡辣到临洮;香临洮的盘香,临洮香到佛乡”(佛乡,甘谷旧称),不只点出了两地的特产,还有点绕口令的味道,可以练练小嘴巴的伶俐了。这些口歌,像一把小小的钥匙,开启着孩子们的智慧之门。一些对社会是非的褒贬,也进入了童谣。比如这“吃亏人,常常在,便宜虫,死的快”一类。    童年是在青草地上的匍匐、蹒跚,是无拘无束的小羊羔般的撒欢;童谣也是青草地上的蹒跚和撒欢,无拘无束。它不知逻辑为何方尊神,它因此也不遵循逻辑的起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