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峡谷深处的人烟
2003年,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原本沿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地带略有分布的人类聚居点逐步实施保护性外迁。如今,从米林县派镇方向而下,过南迦巴瓦直白村以后,村庄就越见稀疏零落。特别雅江北岸的赤白村至帕隆藏布与雅江的交汇段两岸范围内,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无人区。
白色火炬
如果从地图上看,我们的徒步行程大概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上游北岸。几乎在整个行程中都可以看到雄壮的南迦巴瓦峰,当地人将它比喻为“直指蓝天的战矛”。陡峭的山脊如钢刀划破蓝天,孤绝的顶峰时常隐身于漂浮不定的云层之中。海拔7700多米的山峰,使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白色火炬,指引着穿行于曲折苍莽的峡谷深处的行路者。
达林村距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赤白村大约有4个小时的路程。这条崎岖的小路深藏于峡谷北侧的山坡之中,被繁密的树木所遮蔽。即使几百人的队伍行走于其中,从空中俯瞰也难发现任何一丝踪迹。小路和峡谷底部咆哮的雅鲁藏布江,时远时近,所以在行进期间,你不时可以听到江水的轰鸣声。这般的轰鸣至少持续了几百万年的光景,而有人来感知的时间却不过几千年而已。
几乎是空手跟随背夫的我们气喘不断,望着遮天蔽日的丛林,要跟上队伍的惟一方法,是像背夫们一样沉默而节奏恒定地迈步。当地人进山均是自带锅灶,路上只要有溪水的地方,就成了埋锅造饭的好地方。把铝锅支在石灶上,撒入随身携带的砖茶,然后倒入泉水,点燃干树枝。当炊烟冉冉升起的时候,原始而宁静的密林弥漫着一种人类文明温暖和勃发的气息。从上古到当今,雅鲁藏布江峡谷两岸的徒步野营生活依旧如此。热气腾腾的清茶、干硬的荞麦饼、风干的藏猪肉,一顿难忘的林间午餐让所有人都感到惬意和满足。
赤白村当天下才午到达,本来可以早一些的。离村子还有40分钟路程的地方,有一个当地人称之为“洞不弄”的朝圣遗迹。在这个临江的石滩上我们停留了约一个多小时。向导告诉我们说这是朝圣加拉白垒神山路上的第一个圣地。“洞不弄”实际上是咆哮的江水中一大片裸礁。夏季的时候,雅鲁藏布江江水会淹没这片礁石。秋冬季,水位回落,被江水冲刷圆润的石头又露出水面。由于石头常年浸泡在激流之中,很多部分被水流掏空,因此你可以听到波涛涌进孔穴而发出的轰隆的闷响。一大片礁石上这一个一个被江水冲刷成碗状的小穴,当地人传说是雅鲁藏布江向南迦巴瓦神山供养的净水碗。这里还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子宫石”溶蚀洞穴。洞口大约六十厘米,仅能容一个人钻入。如你身负罪孽,则无法从洞中穿过。但现在的水位尚高,人无法进入。
莽林中数小时的穿行之后我掉队了,独自一人在山林中艰难地前行,只知道这条唯一的羊肠小道的某个尽头就会出现村子。但是眼看天色渐暗,遥远的雪山已经被抹上红色的阳光,风也凉了。不免有些担心,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小道,把自己引向了未知的境地。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我听到远处有狗在叫唤――那种因为陌生人的闯入而传来的声音。我心里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两户人家
赤白村以前的规模尚在,但实际居住的人家却只有希娃以及她儿媳妇的娘家,两户共17人。我问希娃你们家院子里面的那辆拖拉机是怎么开过来――因为从达林村到这里的那条羊肠小道,别说拖拉机了,连徒步行走都是件费劲的事情。
“我们把它背过来的。”希娃解释道“把拖拉机全部拆成零件,然后一件一件地背进来,再组装起来。”“大约需要多久呢?”“要背两个月吧。”老人的回答让我吃惊。于是家里所有大件物品的来源都成了我疑问的对象。老人告诉我,这个两层房子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石头和木头,大概一共花了33天的时间把房子搭好。显然,除了从日喀则请来的画匠为他们的房子完成了全部的彩绘,他们完全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这一个艰巨的工程。遗憾的是我没有询问大约使用了多少人来搭房子,因为全村一共才17人,还包括4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不大的房间里,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希娃的妻子在烟雾缭绕的灶台前忙碌,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坐在地上和光屁股的孩子嬉戏,那时老人最小的儿子。为我们沏茶的是年轻人的美丽的妻子拉姆一她是从江对岸加拉村嫁过来的,她的母亲和弟弟住在隔壁的院落中。他们就是赤白村的全部村民。
夜幕降临时,我得到一些时间在村子周围走走并顺便拍照。然而,我没有按下任何一次快门。苦寒的高山,在夜色中发出蓝色幽光的雪峰,四周沉寂的山林和时断时续的狗叫人声,尤其那冉冉的炊烟,使我感到几乎不可能用一张图片包容下如此内涵。这个密林峡谷的深处虽然偏远原始,但是我却一丝一毫也感受不到孤独。一盏微弱的灯光,哪怕是一声咳嗽,都可以使这个人迹罕至的山谷弥漫人的气息。此时在我们温暖的房间里,同事们喝着啤酒,愉快地聊天,旁边是好奇但是安静的主人一家,窗外,10月的雅鲁藏布峡谷夜晚已经开始寒冷。
我们一行十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