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 余文森 教授 一、教育走向校本(校本研究以校本为基础和前提) 1、学校与校外(校内与校外)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或进行教育的“场地”,教育的中心(灵魂)在学校,而不在校外。学校绝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派出所”),当然也不是教育专家和教研员的“试验田”。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它意味着: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如果学校还是以前“那所学校”,管理还是以前那一套,那么,教育发展和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以校为本也就因此成为关注的焦点。 以校为本的基本内涵: (1)为了学校。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教育能力和教育精神的建设,为了学校文化的提升,当前要特别注重形成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为了学校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为了所有学生,包括现在的和未来的每一个学生。 (2)在学校中。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只有植根于学校的生活、贯穿于学校的过程,并被所有教师所体认、所认同、所追求的改革才能沉淀为学校的血肉,传统和文化。 (3)基于学校。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当事人,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因而拥有真正的发言权;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要把校长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命运有机联系起来;要相信校长和教师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从学校实际出发,规划学校,发展学校。 2.学校与教师(集体与个人;以校为本与以师为本) 单纯依靠教师个体的重复劳动或自生自灭的个人奋斗,学校也许会出现一时的辉煌,但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不能把教师个人的智慧、经验和思想转化为教师集体的财富,并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传统,那么,学校也就将成为游离于教师之外的一个空壳(旅店),没有内涵,没有文化。 只有着眼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互动和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回归实践 1.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实践意识;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学校,面向教师,面向学生,开展研究。 研而不教则空,脱离教学实际,缺乏人性关怀和实践意识的教学理论,没有生命力、亲和力和指导力。 (1)研究的定位:教学性研究;实践性研究。 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研究的参与会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 (2)研究的意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积极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 消极方面:防止基础教育的教师的“平庸化”现象; 现实方面: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三、校本研究的误区 1.神化:高不可攀! 2.泛化:都做了! 四、校本研究的推进 1.根据校本研究和新课程的理念改建、组建、提升学校现有的教研活动; 2.根据校本研究和新课程的理念开展新型的教研活动。 ? ?? * * 2.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 对教师研究强调两点: 第一,理论指导。教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 第二,实践研究。实践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归宿。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是假研究,形式主义的研究。 *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