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殊途与同归精选
“殊”途与同“归”
——《桥边的老人》《在桥边》教学内容的确定
战争,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之路上具有无可回避的重要性。对作家这个特殊的人群而言,关于战争,他们恐怕比普通人感受得更深切,思考得更深入。那些亲历战争的作家,大多都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表达了对战争的独特体认。这些集作家精神探索与艺术创造于一身的作品,读来总令人静默并且沉思。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编的十六篇经典作品中,就有四五篇和战争有关。在“战争”这个共同的话题之下,这些小说风格迥异,精彩纷呈。
学生对战争小说并不陌生,早在高一上学期就学习过《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战争的残酷性已有初步的认识。那么,作为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战争小说该教些什么,又该怎么教,才能超越先前的经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教学的目标规定,结合《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选修课,它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排体制,引入了小说创作领域的一些专门知识,采用小说的基本元素(即“话题”)组织单元,因此,在教法上,我们必须紧紧结合单元话题设计阅读教学,以便达到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说文体基本特征的目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国小说欣赏》的选文,都是经典,体现了一定时期外国小说所能达到的艺术与思想的高度。因此,细读文本,体会文本深层意蕴,感受文本文化内涵,欣赏文本个性特色,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点。
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以为基点②,《桥边的老人》和《在桥边》,故事的叙述者都是“我”,但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小说叙述人之间的种种差异:前一个“我”身处战争之中,后一个“我”从战场上归来。前一个“我”不动声色,几乎不表露自己对“所见”的任何情感,令人难以窥探其内心,小说更多地是“显示”;后一个“我”可谓“情不自禁”,将自己的所想、所思、所做毫无隐藏地“暴露”出来,小说更多地是“讲述”。
我们知道,尽管小说叙述人不能等同于作家本人,但或多或少,叙述腔调的不同可以显现作家创作风格的差异。下面对作品呈现出的不同风格特色作简要分析。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他的文学创作理论——“冰山理论”。《桥边的老人》就是对这一创作理论的最好诠释,其简洁凝练的语言,精准细致的描写,经典的“对话”场景,都构成了海明威鲜明的个性特色。海明威对“对话”似乎情有独钟,他习惯于省略对对话状态的描写,喜欢直接显示对话,至于对话者的背景、心境等,读者自可通过对话加以领会。
《在桥边》的作者伯尔是一位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艺术大师,他关注现实,敢于责难,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他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刻的省察力和博大的同情心即使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也显露无疑。《在桥边》体现出他作品的一贯风格:一方面,遵循现实主义传统,注重历史性、真实感;另一方面,在技法的采用上,打破传统小说固定不变的模式,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等现代小说的要素,给人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必修二选编的《一个人的遭遇》,通过有限视角叙述、时空和情节的跳跃、象征、内心独白等手段,构筑了一种极富个性特色的叙事模式。《在桥边》与之比较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为突出的,是小说运用了反讽手法,“我”的情绪展示(即内心独白)也比较充分,贯穿文本始末。
(二)同归:关注两个文本的相似性。
从叙述人称和视角看,两篇小说都选择第一人称(即“我”)讲述故事,从而决定了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用的都是有限视角,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
从小说的情节上看,两篇小说似乎都不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小说的动人之处也不在情节的戏剧性上。《桥边的老人》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发生,小说仅由选取了一幅画面、一段对话组成,没有传统小说中常见的激烈矛盾冲突,其横截面似的结构和纯客观的叙述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呈现情节的历时性、线性状态。《在桥边》相比之下情节感更强一点,我们可以依循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找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但由于作者通篇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故事,穿插了大量描写和议论,加之小说的叙述基调总体上比较平缓欢快,与传统小说推进小说发展的手法有所不同,小说的情节感可能因此被削弱, 呈现出一定的散文化倾向。
从文本的文化价值看,两篇小说都体现了现代文化的核心,即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刻探讨。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由于文化、审美心理的差异性,提到战争,我们习惯于从民族、政治的角度解读,我们描写战争的作品大多也不能跳出这个思维模式,大多强调敌我冲突,充满了英雄主义的乐观、大无畏精神。西方战争小说的着眼点一般不是国家政治,借用《桥边的老人》里的一句话,“政治和我不相干”。西方战争小说大多将个体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中考解读 英语》课件5 专题五 读写综合.pptx
- 2023年新课标II卷-数学(含答案).pdf VIP
- 【高考备考】2025年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重点知识梳理总结.pdf
- 2025年全国安全员C证考试真题卷(附解析).pdf VIP
- 图形创意第2章创意图形的基本元素与语汇.ppt
- 2021年高考(重庆卷)化学真题及答案.pdf VIP
- 《DLT 623-2016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pdf
- 气道净化技术护理团标解读2024.pptx
- 百德福(BEDFORD)B603中文说明书V1.4.3.docx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生物学情境化试题命制初探.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