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与回采巷道位置优化研究PPT.pptx

上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与回采巷道位置优化研究PPT.pptx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与回采巷道位置优化研究PPT

上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与回采巷道位置优化研究提 纲一、绪论二、岩层移动的数学描述与上行开采基础理论三、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及其扰动效应四、基于不稳定性指数的回采巷道位置优五、工业性试验六、结论绪 论1研究现状上行开采研究主要围绕卸压抽采瓦斯的应力场和裂隙场分布规律。存在问题上部巷道位置多用工程类比法和经验法确定。研究内容1. 研究上行开采上覆煤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及变形规律,判别上行开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 对上覆煤层巷道位置的选择依据进行量化,合理选择巷道位置并对巷道进行加固。1. 绪 论研究方法1. 绪 论岩层移动的数学表述单一缓斜岩层移动的基本方程:岩层下沉方程的边界条件:2. 岩层移动的数学描述与上行开采基础理论覆岩内部位移场用r(z)替代概率积分法预计地表点下沉的主要影响半径 r,b(z)替代水平移动系数 b,可得半无限开采条件下岩体内部点的垂直、水平位移w(x, z),u(x, z)。2.岩层移动的数学描述与上行开采基础理论上行开采机理上覆岩层从围岩平衡的观点可分为非平衡带(冒落带)、部分平衡带(裂隙带下位岩层)和平衡带。下部采空区边界煤柱的影响,移动盆地边缘部分煤层应力集中、变形较大,上煤层回采巷道应在下煤层的采掘扰动稳定后开掘。影响因素分 析层间距足够的层间距是上行开采的基本条件采 高采高是影响覆岩破坏及三带分布高度因素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式决定着覆岩破坏的空间形态和高度岩性结构岩石力学性质及层间结构影响覆岩破坏高度煤层倾角煤层倾角主要影响上覆岩层的破坏空间形态时 间下煤层开采6个月后覆岩运动开始进入衰退期2. 岩层移动的数学描述与上行开采基础理论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及其扰动效应3设计实验模型模型尺寸:长×高× 宽=2250×1400×300mm,几何相似比为100,密度相似比为1.667,应力相似比为166.7。在模型上表面施加垂直应力为0.102MPa。切眼距模型左侧48cm,每次开挖10cm,于模型右边界20cm处终止。3. 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及其扰动效应推进距离现象描述10m顶板悬露面积小,没有变化20m在煤层上方约2m处直接顶出现横向裂隙,伴有少量矸石冒落。30m煤层上方的横向裂隙快速发育、增多,张开度变大,直接顶发生弯曲下沉,冒落矸石增多。40m第一分层泥岩垮落,呈铰链状,长度10~15m,第二分层泥岩与上方岩层出现离层。50m直接顶第一次大面积垮落,垮落高度为6m,第二分层泥岩由于下分层的支撑形成长度较大的岩梁,断裂铰接位置距开切眼10m左右。3. 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及其扰动效应推进距离现象描述60m老顶初次来压,垮落长度约35m,距切眼20m处折断铰接。70m工作面的上方偏采空区方向顶板形成楔形承载结构,横向裂隙继续向上发育。80m岩层发生大范围的破断垮落,老顶第一次周期来压,老顶上方岩层与厚层泥岩发生大范围离层。90m横向裂隙继续扩展发育,在岩层的上方形成少量纵向裂隙,上方岩层再次形成楔形承载结构。110m第二次周期来压,裂隙继续向上位岩层扩展,下位岩层的离层和垮落逐渐被压实,工作面每推进20~30m,老顶有一次周期来压。3. 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及其扰动效应4基于不稳定性指数的回采巷道位置优化实验设计实验编间距/m3030303030303030错距/m-15-10-5051015209101112131415164545454545454545-15-10-505101520?17181920212223246060606060606060-15-10-505101520固定采高2m,用FLAC3D模拟层间距和水平错距对朱集东煤矿上覆煤层回采巷道的影响,确定回采巷道的位置。层间距模型尺寸分别为300×2×95m、300×2×110m、300×2×125m。4. 基于不稳定性指数的回采巷道位置优化实验设计上煤层回采巷道的尺寸为5200mm×3400mm,锚网支护。实验步骤:模型建立→初始应力平衡(830m)→下伏11-2煤层首采面回采→上覆13-1煤层回采巷道开挖4. 基于不稳定性指数的回采巷道位置优化巷道收敛规律两图变化趋势几近相同,错距一定时,层间距45m与60m巷道收敛量差别不大,与30m有一定差别。两帮及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值约700和300mm,随着巷道位置的内移二者的差距减小,内错20m时均在100mm左右。巷道收敛量在内错10~20m范围变化不大,采动稳定后,在距下煤层倾向边界一定距离的小范围内上煤层卸压充分。4. 基于不稳定性指数的回采巷道位置优化上覆煤层应力分布层间距一定时,外错布置垂直与水平应力远大于内错布置。最大值为层间距30m,错距-15m和-10m时的27.2MPa、19.1MPa。错距一定时,层间距45m与60m的应力值差别较小,二者与30m的差别较大,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