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课件公共政策执行PPT.ppt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共政策分析课件公共政策执行PPT

(三)经济手段 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执行的方法。 内容:政策与物质利益挂钩——执行主体权责统一、目标群体权利义务统一; 目的:调动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 特征: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注重人性,倡导人本管理,依靠宣传、说服、劝导、精神鼓励等方式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政策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引导政策对象自觉地、主动地去执行公共政策。 内容: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策、批评与表扬等方式。 克服逆反心理 (五)技术手段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产品来执行公共政策。 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 对公众实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提高了公共政策执行的能力与效率。 我国政策执行手段选择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政策执行手段选择的问题 第一,执行手段单一、粗暴 第二,法律手段运用不足 第三,思想教育手段需加强 第四,政策执行手段的选择上缺乏成本——收益的比较 2.对策建议 首先,优先重视思想教育手段 其次,重新认识行政手段 再次,加强对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运用 最后,政策手段使用要灵活、创新 (四)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 1.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但是,这项制度实施后的政策效果却难尽人意。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理论界对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作出了多种估算,其中最为保守的估计也有1500万人。但在1999年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城所在的镇全部实行了这项制度之后,低保对象仍然只有281万人。这意味着,已保人数只占应保人数的1/5。低保制度全面实施的两年之后,到2001年底,进入了保障范围城市贫困人口仅增加了100万,达381万,实在是难尽人意。 如下因素对政策执行起到一定的阻作用: (一)制度设计和实施层面的规则缺憾; 1.国务院《通知》本身的疏漏 199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镇居民低保制度的通知》在明确规定保障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镇)居民”的同时,还规定了三种具体的保障对象: ⑴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的居民; ⑵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⑶.在职职工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通知》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研究发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城市并没有按照前述文件的规定去界定低保的范围。这是因为,低保制度在中国为地方政府首创,当国务院《通知》出台之时,已经有上海、武汉等165个城市(1997年3月统计数)按照自己对城市贫困问题和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解制定了地方性的政策法规而且已经付诸实施。但是这些城市的实施办法实际上都还与《通知》和《条例》精神有一定距离。 较为常见的与《通知》和《条例》精神不符的做法是:将家中有尚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的居民家庭排斥在低保范围之外。在一些城市的实施办法中作出了被称为“模拟收入”或“视同为”的规定,即在劳动年龄阶段的家庭成员不管其有没有收入,都至少按最低工资或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来计算其收入,这导致一些实际上没有收入的人无法得到社会救助,这无疑是一种社会排斥。而且这种做法在全国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2.思想观念层面的规则缺憾; 以往许多研究都表明:贫困,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主观的社会评价。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奉行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于是,“吃救济”的人自然会被社会压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同时,中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在50年代形成的。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以“低收入”为前提实现了城镇人口的“普遍就业”,而就业又与政府包揽、企业包办的保险福利制度相联系。所以,社会救济只是对极少数保险福利制度“漏出”的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而言的。天长日久,这种观念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爆发了大规模的下岗、失业浪潮,工作岗位不足、没有劳动机会成为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时,人们的这种思维定式仍然难以转变,甚至转变为干扰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潜规则”。 3.资源分配层面的规则缺憾。 事实上,造成上述政策误区的原因除了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认识问题以外,还有一个深藏在背后的原因是区财政的经济负担能力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城市救济制度的财政负担全在基层政权,也就是在城市(包括直辖市、省辖市和地级市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