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1师说 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师说 教案

11.师说 韩愈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11课《师说》。 二、设计思想:   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首先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分析文章。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讨论。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教学重点: 1.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五、教学难点: 1. 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六、教法选择:  1.讲授法、提问法。2.诵读法。3.讨论法。4.学习拓展。 七、学法指导:《精析精练》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并解题,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写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坐在课堂里学习,有没有想过你们和老师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里,老师和你们又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而学习中应该树立什么正确的师道观呢?本文作者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提出了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是古代用说明、记叙或议论等方式阐述事理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 (四)、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整理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强调注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谀(yú) 欤(yú) 贻(yí) 提醒学生在具体的文章学习中,注意一些古文词汇的使用,在最后一课时将整理归纳。 2.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1.逐句讲解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 提示: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生乎吾前。乎,在  ③提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 些”则不确切。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⑤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深入讲解 ①问: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 重点是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 ②问: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 提示:承“解惑 ”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 第4句是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 ③问: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 问: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 提示;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