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
说 明
设计依据
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4)、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6)
5)、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6)、部颁《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9-96)
7)、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8)、部颁《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9)、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040-2007)
11)、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2)、部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3)、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项目概况
地形地貌
双江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西南边缘的滇西横断山脉的中南段,属高山狭谷和局部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盆地地形地貌。
路线总体呈北~南向,起、终点分别接国道G214线,地形较高,中间段位于双江盆地之内,地形较低。双江盆地总体地形较平坦,岗丘起伏,东西为宽,南北为长,盆地面积约为21.4km2。总体属山间盆地地貌,盆地中心海拔约1000m。微地貌可划分为边缘残丘地貌、陇岗地貌、洪冲积扇地貌、I—II级阶地地貌和盆地中心宽缓河道地貌。
气象
双江县项目测区位于东经99°30’北回归线23°26’,太阳辐射比较充裕,年总量达136840千卡,由于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形成了明显的亚热带气候。低海拔地区夏长无冬,四季如春。该地区在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干雨季分明,一年四季少晴多雨,气候湿润,总体表现为四季温差小、干雨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及冬春干旱~半干旱的主要特点。
由于受地形因素等影响,双江盆地及以南地区年平均温度18℃~21.4℃。,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8.1℃;极端最低气温,为-2.1℃。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为8月, 12月~4月日照较长,月平均日照200~220小时;其余时间日照较短。全年无霜期约300天,有霜期一般在40天左右,北部有霜期明显多于南部地区。年平均有霜期50~58天。四季雨量充沛,历年年平均降雨量在10l0.5~1163.9mm。汛期为每年的6~9月份,枯水期为11~4月。
河流水文
项目所在区地表水主要为河流,它们均来自于大气降水,由于该区所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大气降水充沛,河流发育。
路线经过区域主要的河流为南勐河。
南勐河,发源于南美乡南楞田分水岭,由界桥进入双江,由北向南流经勐库、勐勐两坝,先交于小黑江再汇入澜沧江,全长约80km,双江县境内61km,累计径流面积1410km2。路线从勐库到小黑江哨卡大多顺流而下,在勐库及双江县城两处均穿越盆地,地形宽阔平坦,其余地段河谷狭窄、蜿蜒。
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
老国道G214线临沧~双江路线走廊带属于澜沧江与怒江中部径向地质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受东西两侧近于南北向的卫本~兴华与翁吉~贸科压性、压扭性两条区域断裂控制,山脉及山间盆地发育,其中区域断带内的张性断裂(地堑式断裂)是形成诸如双江断陷盆地、勐库断陷盆地的重要断裂构造。根据区域构造特点,该区为云南省三大地层区划的滇西地层区,古生代以来,沉积地层较为齐全。华力西期地壳运动,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相对减弱,而断裂构造由弱趋强,一些山间盆地由此而生,并先后堆积了中生代至新生代的陆相地层。本项目所在区域双江盆地属该区典型山间盆地。
2、地层
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前奥陶系澜沧群:呈南北向狭长带状分布于临沧花岗岩体的西侧,从勐库镇向南到小黑江,路线穿越其中。根据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上岩组为灰绿、黄绿色、灰~浅灰色云母石英片岩、千枚岩、黑云斜长变粗岩;间互或夹互绢云片岩。下岩组为灰~黄白色,灰黑~灰绿色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央簿层状硅质岩或硅质板岩,澜沧群总厚度大于5500m。
奥陶~志留系:分布在小黑江贺科南北向压扭性断裂构造带西侧,地层呈南北或近南北向延伸,向西倾斜。主要岩性为上部紫红色、灰绿、灰黄色板岩、粉砂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白,黄白色中~厚层状细~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紫红色~灰色板岩,总厚度约2600m。
上三叠统~侏罗系:多分布在沿线的博尚盆地边缘、勐库盆地和双江盆地边缘地带,构成盆地发展的早期基底。由于受当时沉积时期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环境的影响,该套地层是云南省著名的“滇西红层”。主要岩性从下向上依次为紫红色、杂色巨厚层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及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向上明显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