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下关穴透刺疗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下关穴透刺疗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下关穴透刺疗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7月在本院针灸门诊和住院部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将60例病人分成下关穴透刺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参照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进行选穴针刺,治疗组采用下关穴透刺法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疼痛情况以及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下关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睡眠质量;疼痛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67-03
目前我国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率达到47.8/10万,全球发病率达到62.6/10万人[1],该疾病特通明显,难以忍受,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其加强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临床多采用西药和手术为主,药物主要是以卡马西平为主,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复发,卡马西平的总有效率仅在50%-60%[1],而且长期使用毒副作用特别大,手术治疗复杂,难度大,创伤性大,难以推广。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体现出他的优势,有较为广阔的前景。从多种临床研究资料报道来看,中药治疗主要是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而分型施治。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独特,有百家争鸣之势。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与病程、治疗手段及患者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2],在取穴和手法上各家自有特色,孰优孰劣,目前尚缺乏设计周密的科学设计研究。取穴亦多以近端局部穴位为主,配合?h端取穴。相当一部分文章注重手法,但由于其抽象性而难于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规范有效、安全经济的诊疗方案。本研究采取下关穴透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7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门诊和住院部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将60例病人分成下关穴透刺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41~72岁,平均(53.64±7.10)岁;病程2 d~10 a,平均(6.28±1.04)a;右侧疼痛17例,左侧疼痛1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0~73岁,平均(52.17±6.84)岁;病程2d~10 a,平均(6.22±1.03)a;右侧疼痛16例,左侧疼痛1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②年龄20~65岁;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④患者知情同意,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病例排除标准:①各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严重心脑肺肾等脏器严重疾病者;④不愿意接受针刺治疗者;⑤合并精神疾病者。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采用下关穴透刺法治疗。(1)选穴和定位:合谷、太冲、下关、风池为主要穴位。眼支痛可加配丝竹空、阳白,上颌支痛痛可加配迎香、颧?s,下颌支痛加配承浆、颊车、翳风等穴。混合支痛各支取穴结合。(2)针具选择:选用φ0.30×40~50 mm华佗牌普通型不锈钢针灸针;(3)具体操作:先刺激面部穴位有诱发疼痛之虞,故先刺激远端穴位合谷和太冲穴,待疼痛减轻后,再刺激局部穴位、分支穴位。合谷穴直刺0.5-1.0 mm,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提插幅度不能过大。太冲穴向上斜刺0.5-1.0 mm,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针刺下关穴:第一支痛从患侧下关穴进针向太阳穴方向透刺1.8 mm;第二支痛从下关穴进针向四白穴透刺1.8 mm;第三支痛从下关穴进针向地仓穴透刺1.8mm,混合支痛各支透穴结合,行雀啄式提插泻法,以整个面部出现麻胀感为度,其余腧穴行常规针刺方向和深度,采用捻转补泻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留针30 min,间歇行针3 次,每次3 min。每6天为一疗程,期间休息一天,共治疗4个疗程;(4)注意事项及处理:①严格无菌操作。②防止晕针:操作时全神贯注,密切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询问患者的情况,如患者诉头晕,欲呕吐,出现面色苍白、青紫、四肢发凉、冷汗淋漓,立即停止操作,平卧,指压人中,轻轻按揉合谷、内关穴。
1.2.2常规针刺组参照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进行选穴[3]。(1)选穴和定位:选择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