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王庄矿 地质工作.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潞安王庄矿 地质工作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 20世纪早期,先后有国内外学者及地质工作者在潞安矿区作过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地层划分及煤炭资源情况提出过一些有意义的资料。 1954年6月由燃料工业部地质处、煤炭管理总局地质勘探总局及有关单位组成潞安工作组,将潞安煤田初步划分为七个勘探区,即一区(王庄),二区(南岭),三区(中村),四区(落江),五区(石圪节改建井)六区(小河堡恢复井),七区(五阳改建井),对全煤田勘探工作进行总体布置。 王庄井田包括原一、二、八及十一、三、九三个精查勘探区及常村精查区的一部分。原精查区由华北煤田地质局114队于1954~1956年施工的。除十一勘探区没正式提交地质报告外,其它区都提交了精查地质勘探报告,并经全国矿产储委会批准。 王庄矿在矿井投产后,又先后在井田内进行了多次补充地质勘探工作。 1960年8月开始王庄井田补钻,完成了2个钻孔(王-1,王-2); 1968年10月至12月及1969年10月至11月进行王庄井田北翼补充勘探工作,两次施工共打钻孔5个(王-3至王-7); 1970年8月至1971年11月进行南翼补充勘探,共施工钻孔26个(从王-8到王-33); 1978年4月到1979年3月完成三一采区补充勘探工作,新补钻孔15个。 1983年7月至1985年11月进行四四采区补充勘探工作,共施工钻孔21个(王-56到王-69,王-71,王-72,王-73,王-76,王-77,王-78,补四1)。总工程量为7271.24m。 1985年5月至1986年11月完成五一盘区补充勘探工作,共施工钻孔11个,总进尺5079.79m。补充勘探初步查明了煤层赋存及构造展布方向。 王庄井田630水平生产补充勘探于1985年8月-1988年6月进行,共施工钻孔32个,包括51盘区补充勘探的11个孔(从王-82到王-104, 王-106,王-107,王-108, 王-111, 王-113, 王-119,王-120王-121,王-补1),总进尺16480m。 1986年8月25日至1987年12月15日,山西煤田地质勘探一一四队承担王庄煤矿扩大区地质勘探工作,共完成钻孔孔23个,计13126.40m。完成地震物理点1883个;电法物理点461个。 王庄井田52采区补充勘探从1989年3月起至1989年9月,共施工钻孔9个,总工程量为4208.45m。1990年元月提交报告,于同年7月通过矿务局地质处审查。 王庄井田62采区补充勘探由潞安矿务局地质处于1996年3月至1997年4月进行,1997年4月提出地质报告,并于同年6月6日获潞安矿务局批准。 2004年12月潞安环能股份有限公司地质办提交《潞安矿区王庄煤矿后备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2004年12月煤炭科学研究院西安分院提交《潞安环能股份有限公司王庄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2006年7月中国煤炭地质局水文物测队提交《潞安环能股份有限公司王庄煤矿+540水平北部及62上山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上述工作中涉及本次勘探区及周围的钻孔有35个,这些资料为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另外勘探区附近巷道揭露资料也为本次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第二章 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第一节 地质概况 一、地 层 本区发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中奥陶统(O2) 为海相沉积,从下到上有: 马家沟组(O2S):钻探仅揭露最上一段部分地层(第三段O2S3),为巨厚层状石灰岩和薄层泥灰岩,总厚度不详。 峰峰组(O2f):以石膏层底板与上马家沟组分界,为含煤地层之基底。主要岩性为厚层状灰岩,泥灰岩,夹灰~灰白石膏层,石膏层中又夹有薄层灰岩。厚层状灰岩中含白云质和方解石脉条带;泥灰岩一般较松软性脆。以厚层状泥灰岩顶板与峰峰组上段分界。 2、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系侵蚀面之上,本溪组厚度变化大,除厚度为零的钻孔外,据钻孔揭露厚度1~30.46m,平均厚度11.58m,灰~浅灰色铝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局部夹薄层粉砂岩,细粒砂岩。一般上部含泥质灰岩或石灰岩,局部夹薄煤层。底部含铁质泥岩、鸡窝状的铁质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 3、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厚度72.00~134.32m,平均厚度104.18m。主要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5~8层深灰色石灰岩,泥质灰岩;7~14层煤组成。底部为中~细粒石英砂岩(K1砂岩)。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4、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底部以黑色燧石层与太原组分界,与太原组整合接触。厚度39.83~138.00m,平均厚度85.78m。该组地层由灰色或灰白色细至中粒砂岩,灰黑色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