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选读(一)
《孟子》选读(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何谓“不忍人之心”? 何谓“不忍人之政”? 于是孟子又指出: 良知、良能的存在 “四端”的意义 “学问”之道 * * 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便是一个“不忍人之心”的典型故事。 孟子以为:仁术者,起于不忍人之心。此不忍与佛教徒的“不杀生”是有区别的。仁术之不忍,表现为对生命的怜惜,对残害生命行为的不容忍。 而佛徒之不忍,则出于对“万物有灵”和“生命轮回”的信奉。 君子对于禽兽,只要不闻其被宰杀之声,其肉之食还是心安理得的;但佛徒对任何禽兽之肉都采取禁食的态度。 《孟子》开篇,记载孟子来到魏国,见到梁惠王。他先批评梁惠王“何以利吾国?”的说法;再问“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并进一步指出:梁惠王与其他诸侯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 ”;最后指出: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食人也。” 这是孟子对当时由于政治人物的嗜血成性而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现实状况的血泪控诉!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故孟子提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的著名论断。 孟子又告诉梁惠王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意思是:只要王能够行“王道仁政”,就能够无敌于天下。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发现在人们的欲望层面之下的人性深处,还存在着一种既属于本能,又能节制欲望本能的,被称作良知良能的东西。 孟子认为,这种东西才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存在。 但这种本真的东西往往是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于是人们通常所看见的,便是那种受欲望奴役的生命状态,这是人们丢失了其良善本能而导致的恶果。 人们应该通过道德的修身,去向自己的生命究极处开拓,进而将自己被遮蔽的良知良能彰显出来,即所谓的明心见性。 而后再经过尽性之扩充,以达于尽性知天的崇高境地。 良知良能存在之认定,乃孟子的最伟大发现,并对华夏民族的政治文明与文化进步,产生了极为深刻之影响。 孟子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善端,此善端根置于人性之中,故“非由外铄我也”。 由于善端是人与生具有的,所以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善端仅仅只是一种发展为善的可能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若不能真心向善而求善,善端也会丢失。 由于学就是向自己人性深处的内向开掘,故《中庸》曰:“修道谓之教。” 所以人们之间在为善的行为方面相差成倍、五倍乃至无数倍的现象,便是其不能充分扩充自己本性的缘故。 孟子曰:“仁,人之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里孟子所说的“放心”,是指人们所丢失的善良之心。他追问,人们家养的鸡犬丢失了,则知道去把它找回来,但为什么自己的善良之心丢失了却不知道去找呢?在他看来:“学问之道”就是要把人们丢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