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过敏致剥脱性皮炎1例的惨痛教训.docVIP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过敏致剥脱性皮炎1例的惨痛教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过敏致剥脱性皮炎1例的惨痛教训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过敏致剥脱性皮炎1例的惨痛教训 许忠敏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136001) 【中图分类号】R75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213-02 【关键词】 过敏 皮炎 教训 病例报告:患者,赵某,男,53岁,于2007年11月6日以脑出血术后入院,观察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2毫米,右侧瞳孔直径4毫米,对光反射均迟钝,四肢刺激可动,头部敷料包扎完整,无渗出,留有引流管一枚,通畅,引出血性液体约30毫升,自外院带来留置导尿管、气管套管,执行医嘱:给予一级护理,禁食水,多功能监护,吸氧,青霉素钠试敏,碘过敏试验等处置。20分钟后,2名护士观察试敏结果都为阴性后给予0.9%的氯化钠100毫升加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3.0克静点,去介入中心行全脑DSA检查是否有动脉瘤。该患经过10天的积极治疗,病情日趋平稳。但又过了7天,该患体温升高,达39度,给予痰细菌培养加药敏结果回报有克雷伯菌生长,对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敏感,故再次给予青霉素钠试敏,结果判断仍为阴性,给予0.9%的氯化钠100毫升加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3.0克静点后,该患前胸出现散在的水泡,未引起医生护士的重视,第二天,又应用了一次0.9%的氯化钠100毫升加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3.0克静点后,该患前胸、后背均出现水泡,经皮肤科医师会诊后诊断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1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表现 1.1一般过敏皮肤都弥漫潮红,呈现一些2~10cm、形状不规则、略高于皮肤表面、边界欠清、压之褪色的充血性皮疹,无对称性等为首发症状,伴瘙痒、烦躁,腹痛恶心呕吐等。 1.2一般情况是首次用药潜伏期长,一般在20天以上。其中部分患者是在发疹型药疹基础上继续用药而发生。该患者就属于次种情况,此型药疹的特点:在发病开始即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出现。皮损起初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损害,逐渐增重,最终全身皮肤呈现弥漫性潮红、肿胀,皱褶部位出现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感重;同时,唇、口腔粘膜潮红、水肿或水疱糜烂、结痂;眼结合膜水肿,分泌物多,畏??。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一般于两周后,红肿减轻,全身皮肤开始鳞片状脱屑,手足可呈套状剥脱,头发与甲亦可脱落。病程2~4周。重者可伴发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肾炎,皮肤感染,甚至败血症。若处理不当,伴发水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时也可危及生命。 2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发病机制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可能由Ⅳ型变态反应或重金属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引起,属重型药疹。 3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发病原因 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患有先天过敏性疾病的机体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疹的危险性比较大。 目前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迟发型超敏反映 药物(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使淋巴细胞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药物时,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如巨噬细胞趋化因子、转移因子、淋巴毒素等,引起巨噬细胞激活、溶酶体酶释放,使靶细胞破坏、淋巴细胞增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产生淋巴细胞、单核2巨噬细胞浸润性炎性反应。由于细胞的激活、增殖及聚集需较长时间,所以此类反应多发生于用药24h以后,一般持续2~3周。 3.2 抗原抗体反应 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再次给药时, 抗原与体内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 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若突出表现在皮肤上,即产生皮疹,继而发展为剥脱性皮炎。此类变态反应多发生在连续用药后,如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引起的剥脱性皮炎。 经验教训及误区 误区1: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 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它的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呈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 误区2:用过的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其实以往曾用过或经常用,但从未引起过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药物过敏反应是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变态反应,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摄入药物的次数越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 再者,所用药物的厂家不同、同一厂家所生产药物的批次不同(药物内所含杂质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