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传统文化1 引论.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1 引论

第一章 引论 文治、教化:即用诗书礼乐教育人,统一思想,使其知识水平、道德修养都得到升华。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第二节 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汉族形成 东汉至唐,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宋至清,第三次民族大融合 2.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易·乾卦·彖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以为己任”; 墨子:“非命”、“尚力”、“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老子:“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为无为则无不治”; 法家:“争于气力”、富国强兵。 (2)自强不息是一种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顽强) 毛泽东:“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司马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4)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表现为一种人格理想 * * 小论文题目形式参考 1.文化的民族性 2.公孙龙“白马非马”是诡辩吗? 3.“性善”与“性恶”异同浅说 4.浅析中国人的宗教观 (从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入手)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现阶段处理人际关系之准则 6.《无欲则刚》 (老子:“清静无为”要求统治者不要有欲望、不要显现欲望) 7.对“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的理解 8.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1.阶段性 2.阶级性 3.连续性 4.民族性 三、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5000年之久。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 汉字、哲学、宗教、教育、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160篇:十二纪、八览、六论 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按学派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司马迁《史记》: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八书”是当时的学术分类: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西汉末刘向“校中秘书”,其子刘歆首创目录学, “六略”;另编提要“辑略”,总称“七略”。 东汉班固修《汉书》 “十志”: 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 《艺文志》将书籍分为六类: 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之下又分各家著作名称和篇数。 晋人首创四部分类 唐代长孙无忌修《隋书·经籍志》开始确定经、史、子、集 清乾隆《四库全书》 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事、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数术、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六、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1.雏形期(夏、商、周) “有夏服天命”、禹“致孝乎鬼神”、“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敬德”、“保民” “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阴阳、五行《周易》八卦 2.形成期(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诗经》、《楚辞》,《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和《国语》 3.发展期(秦汉-鸦片战争)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天人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儒学内部的自我批判之学 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 佛教传入 道教创立 儒、佛、道三教并行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书法、绘画 科学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4.转型期(鸦片战争以来) 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崇尚统一: 《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 孔子:“张公室,杜私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陪臣执国命”; 孟子:“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 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孙中山:“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