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概念 ——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具体理解普遍联系的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世界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 (06年广东高考政治)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提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但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直接的联系。 3、如何理解“联系是客观的”? (1)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诞生之前,或在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尚未涉及的领域中,存在着纯粹自在的客观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 4、联系的客观性的基本要求 痛痛病 自1995年起,居住在日本富山市神通川下游地区的一些农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得病初期,患者只感到腰、背和手足等处关节疼痛,后来发展为神经痛。患者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晚上睡在床上经常痛得直喊“痛、痛……”因此这种病被称为“痛痛病”,又称为“骨痛病”。得了这种病,人的身高缩短,骨骼变形、易折,轻微活动,甚至咳嗽一声,都可能导致骨折。一些人痛不欲生,自杀身亡。 经过调查,造成这种骨痛病的原因是神通川上游的炼锌厂长年累月排放含镉的废水,当地农民长期饮用受到镉污染的河水,并且食用此水灌溉生长的稻米,于是镉便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逐渐积聚,引起镉中毒,造成“骨痛病”。 5、联系的多样性的表现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主要的联系——非主要的联系 决定性的联系——非决定性的联系 长远的联系——暂时的联系 6、联系的多样性的基本要求 (1)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 唯物主义是唯条件论者,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又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灭亡。认识事物,要认识事物的条件;改造事物,要改变事物存在的条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离开条件,一切都谈不上。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历史,简单说就是创造条件的历史。 但是,条件的变化也有它自己的规律,人们改变条件和创造条件,也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变化的规律,并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为了确保认识和时间活动的成功,我们要努力把握客观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所依赖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目标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目标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目标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目标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目标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目标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目标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目标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目标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