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之2 本雅明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ppt

第3讲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之2 本雅明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讲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之2 本雅明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之二:本雅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军 bzhj1020@ 引言:前期“西马”与本雅明 自卢卡奇等人开始,强调“恩格斯与马克思对立论”,认为: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马克思同后期写作《资本论》的马克思是“两个马克思”,应加以区分,前者代表了真正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者代表了非真正的“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这个前提下,反“决定论”。 在文艺理论观念上,强调文艺的总体性特征,突出文艺的主体性,以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作为其总体性的文艺观,文艺成为克服人之现实异化,实现解放的特定方式。 本雅明在前期“西马”中是个很独特的人物,思想组成相当复杂,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立场与宗教意识的混合。“意识形态批评”较少而“赎救论批评”较多。 该讲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生平及著述简介 二、在美学和政治之间 三、“寓言式”批评观念 四、“韵味”的消散与机械复制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 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 瘦长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犹如癫狂者浑身颤动, 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 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逝的丽人, 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 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 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 惊鸿一瞥的恋与怨 本雅明借题发挥,论证了“最后一瞥之恋”(love at last sight)。不同于“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这“最后一瞥之恋”是发生在城市人群背景下的、能够袭扰孤独男子的色情震惊。销魂的瞬间也正是分别的时刻,茫茫人海从此永不相逢。从某种意义上,爱情本身遭到大城市的贬黜,街道上全是冷漠的陌生人,无名无姓,不知所终,并不停留,“它与其说是一种被拒斥的满足,不如说是一种被免除的满足”。 现代主义:纯粹的精神? 现代化:物质的结构? “我所说的现代性,是指艺术的短暂、不确定、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的、不可变更的。” 一、生平及著述简介 1892年7月1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一犹太古董商家庭; 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和伯尔尼大学读书,1919年在伯尔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曾在柏林和巴黎担任记者和翻译家工作; 1934-1935年,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新校工作; 上世纪20年代,就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兴趣,阅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小说理论》,1926年冬,前往苏联旅行,结识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布莱希特; 1940年9月,出逃至西班牙边境时,自杀。 著述:《德国悲剧的起源》《单行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理解布莱希特》《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文学》等等。 二、在美学和政治之间 历经两次大战的动荡,面对西方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本雅明怀着极为复杂的形态面对着这个世界。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虚无主义和技术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历史哲学,怀旧与未来的乌托邦想象,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 《破坏的性格》 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戏剧及超现实主义 现代艺术与马克思主义应用 《破坏的性格》 在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中,始终贯穿着尼采式的“破坏”的欢乐,马克思式的摧毁旧世界的冲动。 《破坏的性格》:“破坏的人物只知道一个口号:腾出空间;只知道一种活动:清除障碍。他对新鲜的空气和开放的空间的需求,比任何厌恶都强烈。破坏者是充满青春活力和欢快的,因为破坏在清除我们自己时代的痕迹中使人恢复青春活力;这又是欢快的,因为对破坏者来说,清除的一切就意味着他自己状况的完全改变或消失。” 本雅明期待着可以加速破坏资本主义的艺术。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Dadaism),出现在于“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盛行之间,约1915年前后。最初落脚点,为瑞士苏黎世。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自我定义:“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本雅明认为达达主义用文字和图片制造出的震惊效果,是一种轰击读者观众的“炮弹”。“达达主义的革命强度包含在它对艺术的本真性的考验中”,达达主义诗歌“用猥亵话和一切能够想象的语言废品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