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文地理课件.ppt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文地理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文地理课件

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 第4章 人口、种族与民族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3节 人种 第4节 民族 第5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一)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 婴儿存活率低 阶段性饥荒和低营养,对流病的抵抗力差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二)工业社会的人口增长 人口的死亡率先上升,后持续下降 人口的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 人口迅速增长 二、人口转变模式 (一)人口转变的概念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程。 (二)人口转变理论 1、兰迪的三序列模式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1、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9年) 2、负增长阶段(1959~1961年) 3、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1年) 4、减速增长阶段(1971~1980年) 5、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2年) 6、持续增长阶段(1992~现在)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便谈不上开发环境;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产生压力,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土地资源 2、淡水资源 3、森林资源 4、矿产资源 三、人口与发展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作为劳动力的人口 作为消费者的人口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 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的意义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doc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测定——人口密度     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平方公里。(是人口的算术密度,也是一种粗密度) 此外为了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关系,还有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其他一些有关密度的指标如计算每户或每间房子拥有的人口数,可用于说明人口的拥挤程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1、人口分布特征 世界人口分布总的特征是极不平衡。世界陆地面积为地球总面积的29%,而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主要是: (1)中低纬指向性 (2)近海岸指向性 (3)平原指向性  2、人类大陆图 人类大陆图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明显,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减弱。  (1)气候;(2)地形;(3)土壤;(4)水体; (5)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2)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 (3)政治因素 二、人口移动 (一)概述 1、人口移动的概念  population migration—population movement ——指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 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可称为人口流动,后者可称为人口迁移。 2、重要性 (1)目前人口的机械增长成为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4)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大部分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为主,长距离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 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到工商业中心。 (三)人口迁移机制 经济方面可以寻求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政治、社会因素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