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集体无意识”中的“英雄情结”
[摘要]《士兵突击》以军旅题材为外壳,刻画了一个在当下社会中罕见的英雄形象。这位英雄没有嫉恶如仇的决绝个性,也没有一呼百应的豪迈气概、更没有洞悉你我的知性品格。但是他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更难以做到的执著和恪守人间至爱的大善品格。他外表木讷、实则积聚了人性之精华,他品行驽钝,却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而这些特点在浮躁的当下社会都因极其匮乏而弥足珍贵。
[关键词]《士兵突击》 集体无意识 英雄情结
若论2007年中国大陆最火的影视明星,大部分人都会想到王宝强。现在的王宝强早已褪去了“傻根”式的傻气,而是大方地走进《艺术人生》、又高调亮相于春节晚会,更令人吃惊地进入了福布斯名人榜。毫无疑问,王宝强的迅速走红源于他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饰演了许三多。《士兵突击》之所以红透大江南北,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在于该剧恰切地续接了上世纪十七年电影时期发展成熟的塑造英雄的传统,触动了尘封在观众意识深处多年的“英雄情结”。以一个表面木讷、愚钝、最后终成正果的平民式英雄满足了观众日益疲劳的审美期待。
集体无意识与“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
就题材讲,本剧是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近几年也有不错的一些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作品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等。但是,和这些比较纯粹的军旅电视剧比较起来,《士兵突击》拥有自己的特点。该剧讲述的是军营里的事,但是故事的核心却不是能够以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种兵的“蜕变”故事就能涵盖得了的。军营在该剧只是作为故事的外壳,或曰只是一个可以辨识许三多身份的编码。而该剧的真正内涵则是在讲述一个全世界都很熟悉的童话――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当然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该剧可能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根敏感的神经,并唤起了观众尘封许久仍难以割舍的情怀。笔者认为这种情怀就是十七年时期形成于中国观众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
荣格在论及文艺思想的时候曾经运用了其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他说:“我之所以选择‘集体的’这个术语,因为无意识的这一部分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的:同个人心灵相比较而言,它或多或少地具有在所有个体中所具有的内容和行为模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荣格还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荣格进一步解释说:“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相遇。”至于原型的形成,荣格解释说:“(它)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干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部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诚然,时至今日,荣格的理论仍存有争议。但它确乎有效揭示了一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笔者认为《士兵突击》当属其中之一。荣格的原型理论重在阐释艺术家的创作心理,笔者借用其理论意在讨论《士兵突击》之所以深受观众欢迎的心理“玄机”。
在中国电视观众中,特别是老一代观众的心理普遍存有“英雄涅磐”的集体无意识。而这一集体无意识,形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阶级社会中的电影宣传,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别的东西”。电影被赋予了超强的政治意指。追忆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和在塑造这一艰难历程中的英雄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那个年代电影工作的首要任务。于是作为文艺阵地桥头堡的电影以独特的光影技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但仔细考察起来,电影虽然为观众呈现了不计其数的英雄,但其“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识形态实践,无外乎两种基本叙事范型的繁衍与变体:一为历史、革命历史的搬演与呈现。它是关于历史之超话语的电影译本,是胜利者/共产党人对于其胜利之必然的在印证。其基本的叙事范型为:战斗/挫折/牺牲/胜利。二为英雄的故事,或日英雄的神话。它是对另一组权威话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的电影负荷与呈现。它在以共产党人与人民为核心能指的特定编码系统中置放为英雄。他们是普通的一兵,人民中的一员,共产党人。其基本叙事范行为:反抗/追求/考验/命名。它是一幕具有规范力的成人式,一幕英雄与主体(subuject)的命名式,一面颇具询唤(interpellate)力的意识形态镜像的完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一个塑造英雄的年代。超强的政治意指和电影本身的光影形象性形成的合力促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电影观众中强烈的英雄情结。无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