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典型病例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麻风典型病例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麻风典型病例分析 张兆辉 (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23001)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工作中麻风病诊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麻风病进行临床分析,附典型病例报告。结论 麻风病目前已较少见,但临床工作中仍要警惕麻风病的可能,遇到疑有麻风病的患者时,应做相应的检查以免漏诊及误诊。主要措施是加强麻风家属检查和皮肤科医生麻风知识培训。 【关键词】 麻风病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22-02 随着新发现麻风病病人数大幅度减少,但新病人病期没有减少,反而普遍延长,还多次出现病人反复被误诊的情况,现将发病至确诊长达多年的家庭内传染多菌型病例报告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男,1954年6月出生,农民,长期在本市农村务农,无长时间外出生活史。1966年右手食指刀伤出血,愈合后逐渐缩短,十年前面部开始肿胀,面部、前臂、小腿、大腿等处出现感觉异常,不久出现红斑,并逐渐加重。此后数年内,曾先后在当地及淮安、南京等地多家医院皮肤科求治,均被诊断为“皮炎”或“荨麻疹”,予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不规则内服,外用炉甘石洗剂、激素制剂等,症状均未能好转。2007年起,双下肢肿胀疼痛,右手食指短缩,且面部皮肤症状加重。因其祖父曾患过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在当地乡村医生的提醒下于2009年4月来到本单位就诊。就诊时系统检查无异常,眼结膜无黄染,鼻黏膜完整无异常,既往无特殊病史。 皮肤科情况:皮损呈弥漫性分布于面部及四肢,为红色及暗红色斑片或斑块,大小不等,边缘部分清楚,表面光滑,部分皮损上覆少量鳞屑,面部有少量结节。双下肢皮损融合成片,仅散见正常皮岛。皮损有明显浸润,大部温、痛、触觉消失。双侧眉毛脱落。双手及双足浅感觉丧失。右侧尺神经明显粗大伴轻微压痛,右手食指短缩,双下肢肿胀。 传染史调查:祖父张XX,1911年出生,1962年确诊BT型麻风,氨苯砜单疗判愈,1979年病故,与患者共同生活10年。 实验室检查:皮肤查菌阳性(眶上3+),病理检查显示为符合麻风病的病理改变。 结合该患者病史、皮损及病理、查菌情况综合分析,诊断为瘤型(BL)麻风伴神经炎。立即给予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三联抗麻风治疗和强的松等抗神经炎治疗。1月后随访,神经疼痛症状消失,皮损开始消退、颜色变淡,无其他不适。 讨论:本例麻风患者的发现存在两个特点,一是该病例祖父曾患过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麻风,家庭内传染。一般认为,麻风的传染源是未经过治疗的麻风患者,长期和(或)密切的接触是麻风传播的必要条件,多菌型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发生麻风的危险是一般人群的5~10倍,在皮肤涂片查菌阳性与感染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少菌型(PB)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发生麻风的危险性也较非家庭接触者高。麻风常常呈集簇状分布,在家庭内发病。除环境因素外,宿主的遗传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麻风的易感性和发生的型别分别与人类NRAMP1和HLA等基因有关[1] ,家庭成员问可能有共同的遗传易感基因且长期共处于同一环境中,接触传染而感染发病的几率也相应提高。广西贺州地区资料显示在早期发现的病例中家庭内感染者达到51.88%[2]。在家系这个比较明确的高危人群范围内,进一步从顺行、平行和逆行等传染渠道的对比研究发现,顺行传染比其他传染高得多,尤其是父母传染给子女的更为显著[3]。王宝仁等[4]进一步研究发现,麻风家庭内发病数集中在间隔一代或二代内,家庭内间隔一代或二代和其他间隔代数的发病情况对比有显著差异,且发病多在接触5-11年后,因此,这个范围内的人群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监测应长期坚持下去。二是发病至确诊的延迟期达多年,发现时手足已经有畸残,虽经积极治疗,很快就控制了病情,皮损消退,神经疼痛等症状也消失,但其畸残已不可能恢复,给其正常生活和劳动带来很多不便。麻风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尤其是多菌型病例,皮损常呈多形性,易与其他皮肤病相混淆[5]。感染麻风菌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时的临床表现都与机体的免疫力密切相关。由于个体间免疫力的差异,麻风在临床上可以有多种皮肤症状和(或)神经症状等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麻风病被误诊漏诊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文献报道可以看到,近几年来麻风病人发现时间延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朱长林等[6]报告新发现病人病期最长的12年才被确诊。本例患者也在综合性医院反复被误诊,说明一些综合性医院的医务人员对麻风病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 干预措施:1、加强接触者检查。家庭内接触者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接触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