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金曲 余音袅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怀旧金曲 余音袅袅   及“上海老歌”不由地让我们想起中国早期的流行音乐、想起黎锦晖、金嗓子周璇、甚至[前不禁会浮现出当年上海女性穿着旗袍和高跟鞋说话时的那种特有腔调、咖啡馆里几位犹太音乐家]奏室内乐时的异国情调……。作为海派文化的一个分支,上海老歌既表现了夜上海灯红酒绿、繁花似锦的国际大都市景象,也表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派。由上海音乐学院王勇博士主笔撰著的《上海老歌纵横谈》,便是一部有关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老歌”――这一多元博采流行文化的专著。   该书以上海老歌的发展为线,以相关产业链、媒体发展、文化特征等为面,以重要人物为写作重点,做到了点、线、面相结合,客观展示了上海老歌的发展全貌。综其所观,该书特点有三:   其一,以宏观的视觉,广角的镜头,对上海老歌进行多角度评说,展示上海老歌发展之全貌。作为《海上留声》系列之一的《上海老歌纵横谈》,翔实地再现了上海老歌的时代背景、传媒手段、文化特征等的发展全景。读后,再次闭目聍听几十年前的上海老歌时,越发地感觉到那被拉近了的历史时空。   然而,让读者达到这“视听”浑然一体的效果,确非易事。作者以宏观的视觉、广角的镜头,将其诞生渊源、繁荣发展、著名人物、作品、历史意义等系列纳入上海老歌发展之体系中,体现了其宽阔的历史视阈和良好的学术思路。该书不仅涵盖了上海老歌的诞生渊源、电影音乐、词曲名家和歌手,还精心将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唱片工业与唱片文化、电台媒体对于流行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助推力、及大上海的歌舞厅等相关内容予以另辟成章详细评说,使读者对我国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的发展面貌有了相对较完整的概括了解。   其二,以特色鲜明、新颖独到的人物标题,深刻、准确地再现了历史人物,彰显上海老歌之原貌。   阅读此书,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作者在每一个人物前都加上画龙点睛般的小标题,把相关人物的特点概括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如“第一代明月之星――黎锦晖”、“青年才俊一代歌仙――陈歌辛”、“桃李天下 中国夜莺――周小燕”、“俊朗小生桃花郎――严华”,等等。这些小标题不仅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更是深刻、准确地再现了每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特点。   作者紧紧地抓住人物为核心,通过对上海老歌相关重要人物及贡献的客观描写,再现了上海老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史。书中,作者精心选出了相当数量的代表人物,并一一附上珍贵照片。透过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当年上海老歌的发展、繁荣景象,也让今天的读者重新忆起了为我国流行音乐做出贡献的鲜为人知或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其人其事。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上海老歌的繁荣发展,无论是词曲创作还是]唱方面,二者都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譬如透过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晖以及明月社,我们得知黎锦晖及他创办的明月社对造就我国流行乐坛的第一个璀璨高峰所做出的贡献;认识了创作最负盛名曲目《夜来香》、被尊称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光;陈歌辛的《夜上海》,更是一首标志性的上海老歌曲,它既描绘了大上海的霓虹闪耀、灯红酒绿、莺歌燕舞,也表现了对旧现实的无奈和对新生活的企盼;还有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做出贡献的严折西、李厚襄、黄贻钧,等等。让我们重新回忆起乐坛上众多光芒璀璨的歌星们,比如被称为“金嗓子”华人唱片第一人的周璇;我国第一首被翻译成英文而传唱世界的流行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原唱,“银嗓子”姚莉及上世纪40年代享誉上海滩号称五大歌后之一的白光,等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书辑录的人物中,有些因为某种渊源作者对他(她)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都有过真实的接触。譬如作者因为从小生活在王人艺、邓宗珩夫妇家里的原因,跟王人美及黎锦晖的夫人梁惠芳都有过直接的接触,作为故人之后,老人们很愿意把最真实的故事讲给作者听;还有一批黎家的兄弟姐妹、陈歌辛的儿子陈刚先生、陈蝶衣的儿子陈燮阳先生、严折西的儿子严佐之先生、欧阳飞莺的女儿、张少甫的儿子等等都为作者提供了最真实的历史资料。为撰写此书,作者还尽可能地对张帆、姚莉作了专程采访,将资料做了缜密的补充、整理、甄别与筛选,历时多载。可以说,这些第一手材料的掌握尤其显得弥足珍贵,也成为作者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该书具备了相当高的研究上海老歌的史料价值。   其三,展示上海音乐海纳百川之都市风格――中西结合、雅俗交融。   上海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盛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也呈现出中西结合、雅俗交融、异彩纷呈的景象。   歌曲创作方面,舞曲是一种外来的新语汇,由于舞厅的兴起,上海的流行歌曲创作就从中汲取了养料。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晖先生,在他的创作歌曲中,便常采用爵士乐的节奏和风格,如《毛毛雨》、《桃花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道:“黎锦晖开创了中国流行歌曲的一种模式,这就是:以通俗白话或民谣体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