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碎新麦卡锡主义的幽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击碎新麦卡锡主义的幽灵   在“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一时甚嚣尘上,这无疑让麦卡锡主义在晚近影片中的显现,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警示意味。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在这个充满危机感的压抑时刻,美国政坛出现了一位臭名昭著的麦卡锡先生,他极力渲染恐怖主义的威胁,到处捕风捉影地指控一大批知名人物是共产党,在50年代掀起了一场反共、排外的运动。这场运动波及了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各个层面,恶劣影响延续至今。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一时甚嚣尘上,这无疑让麦卡锡主义在晚近影片中的显现,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警示意味。      爱德华?莫罗后继有人         《晚安,好运》(2005)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记者、主持人爱德华?莫罗的影片。莫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媒体英雄,他的传奇经历就是同麦卡锡进行斗争,并最终把这个声名狼藉的政客推下政治舞台。作为新闻媒体代表的莫罗始终坚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原则,他和他的战友们以顽强的行动反抗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为电视新闻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媒体从业者们树立了形象典范。   影片由著名影星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作为曾在大银幕上塑造多个鲜活形象的老牌演员,他早就不甘于单纯的幕前工作。将自己的偶像爱德华?莫罗的传奇经历搬上银幕是克鲁尼多年的宿愿。他没有将影片拍成纯粹的人物传记,而是截取了50年代美国那段举世瞩目的政治风波为主要的戏剧冲突。为了保持影片的真实性和历史感,他将影片处理为纯粹的黑白影像,电影中麦卡锡这位主角取自新闻档案里的真实形象。这些陈旧的档案材料经过数码技术的处理,巧妙地与影片虚构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使影片可信度大大提高。   整体结构上,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1959年表彰爱德华?莫罗的酒会上,衣着优雅的媒体人们觥筹交错,侃侃而谈,缓慢而悠扬的爵士乐将观众带回到那个记忆中的时代。接着是爱德华?莫罗上台演讲,镜头切回到了六年前哥伦比亚的摄影棚。整部影片没有外景,导演在细节和人物造型上下了不少功夫,精细地捕捉到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神韵。CBS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50年代的老打字机上忙忙碌碌,秘书搬着一大卷电影胶片穿堂而过,录音棚里一位黑人女歌星唱着忧郁的蓝调……这一切也跟导演的童年记忆有关:克鲁尼的母亲曾长期在电视台工作,父亲则是新闻主播,年幼时的他经常出入电视台,耳濡目染下对电视新闻并不陌生。   扮演莫罗的大卫?斯特拉森精心装扮,梳着一丝不苟、油光水滑的头发,烟圈绕着他的手指悠然出画。他扮演的莫罗一身正气,风度翩翩,讲起话来抑扬顿挫,清晰有力,不容置疑。当时的美国政坛,麦卡锡主义的气焰正盛,人人自危,唯恐戴上“共”字头的帽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是,莫罗并没有被吓倒。他懂得操控媒体,把麦卡锡自己说过的话精心剪辑,用画面直接说明了这个人自相矛盾的混乱逻辑,使得麦卡锡在全国观众面前暴露出其哗众取宠、自相矛盾的丑态。   莫罗曾豪言:“没有任何人能再威吓整个国家,除非我们是他的共犯。”这句话在当代美国自有其现实意义。其实,乔治?克鲁尼以纪实的方式制作出这段怀旧的影像,不仅表达了对莫罗的敬意,也想借此唤醒媒介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呼吁电视媒体成为传达社会舆论和呼声的利器。身为美国著名的自由派分子,为“谴责”政府出兵伊拉克,克鲁尼和西恩?潘曾一起登上媒体的封面,并一度被打上“叛国者”的字样。由此,《晚安,好运》借古讽今的意图一目了然,其目的自然是在批判美国的文化政治环境,以及当局反民主与钳制自由的举措。克鲁尼在接受访谈时坦言影片“全都与今日有关”,直指布什主政下的种种违反民主、戕害自由的政策,让麦卡锡主义的幽灵借机还魂,重新在美国社会游荡与徘徊。影片上映后,立刻受到媒体的一致好评,并获奥斯卡六项提名。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引起如此大的轰动,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之外,岂曰无因?      对新麦卡锡主义说“不”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能够最有效地唤起人类对历史的集体记忆。除了《晚安,好运》,对于麦卡锡主义的更早批判,来自于弗兰克?德拉邦特2002年导演的《电影人生》。这部影片以半个世纪前著名的“好莱坞十君子”事件(十位著名电影人受迫害离开好莱坞)为背景,剧中由著名喜剧演员金?凯利饰演的男主角有如“好莱坞十君子”一般受到剧场老板们的拒绝,最后宁可躲避到没有人认识的小镇,也不愿再将他的才华展现于演艺圈。《电影人生》与《晚安,好运》一样,对抗麦卡锡的斗争最终以皆大欢喜告终。而“麦卡锡主义”也被扫进故纸堆成了一个纯粹的历史名词,但这样的历史教训,美国社会又学到了多少?半个世纪后,当美国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沉睡在字典里的麦卡锡主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